散文:家已老去

2019-06-10     中財論壇

本來不想回老家了,想起一個人說的順和陪,臨時起意回了。母親果然不在。大門上鎖。接到電話後,她從村東匆匆趕回來,說剛才在大 街上站著,沒見你過來呢。

閒說了幾句話,母親開始燒水,擇菜,出來進去自顧忙著。院子裡靜悄悄的,屋舍農具樹木菜畦恍然如昨,像一汪舊潭,角角落落盡顯沉寂。

清明前剛回來過一次,在家裡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返回。我沒有明說清明節不回來,母親自然明白,臨行前囑咐記得清明的時候撩燒撩燒。

所謂撩燒是說因故不能回家的人在十字路口燒紙,以示祭祀。前些年清明節不放假,我都是這樣做的,心裡默念著爺爺奶奶的樣子,算是禮成。

灰燼隨風飄散,化為無形,以抵達的名義。其實在母親那裡,她把這種儀式看作一種護佑,說這樣對你們小家好。

對此,我選擇信。

在母親眼裡,老家已經老朽了,只有她和父親兩個人相依為伴,少有活力。

她盼著自己和父親身體健健康康的,少得病,少給兒女們添麻煩;盼著兒女們一個個小家都安安順順的,把各自的事處理好。

在天津上班的大孫女,在濟南讀大學的大孫子,今年要高考的孫子孫女,都在她和父親心裡盛著,可是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她們很少提,怕惹孩子們不高興。

提及在天津上班的侄女,母親說這個小賊妮兒。我順著這個話題給侄女通了電話,詢問了她談對象、訂婚、結婚、買房子等一些事。侄女說準備五一帶對象回來見見。

我把這些話都學給母親,然後說了自己的看法。母親正在烙盒子,旁邊的蓋奩上摞了三四個,說想想孩子一個人在外邊真可憐。

我知道母親所謂的可憐是說侄女從小沒了母親,工作後準備成家又有點遠,家裡掛心,只得說些寬慰話。

中午父親沒回來吃飯。他去一處養殖場建築工地打零工,大部分時間和別人干一樣的活兒,中午管做飯。飯都是省事兒的,要麼吃包子,燒餅,要麼熬大鍋菜。

工錢一天大約七八十塊錢。裡屋桌上擺著一個舊本子,上面有父親記的工,某月某日一天,密密麻麻的。上次回去見他從工地回來,滿身灰土,形容疲憊,人顯得更老了。

院子裡原來立著的一囤囤玉米沒有了,顯得空蕩蕩的。小菜地里韭菜長得稀稀落落的,兩邊的菜畦里剛澆過水,不知道種的什麼。

柿子樹長出了葉子,展出新顏。我記得去年秋天柿子滿樹的情景,恍然如昔,像是一個模糊的背景。路邊排水溝沿各種野菜野草蓬勃起來,有的已然開了花兒。

我未來,你已然老矣。

我認得她們,即使有的叫得出名字,有的叫不出。名字與否似乎已經不重要。作為一種存在,她們一直在原地,從未遠離。

路邊的楊樹有碗口粗了,應該是母親種的。靠院牆的幾棵比較高大,喜鵲在其中一棵樹上坐了窩。我見過它們歸巢的樣子,也聽見過它們嘰嘰喳喳的鳴叫。

風來樹搖,窩卻穩穩的,讓人心安。

榆樹長出了榆錢,覆了西屋屋頂。我嚮往著擼幾串,記起小時候吃過的榆錢和榆葉餅子,自有一份咸香。

陽光濃烈,一切存在都披上了光亮。麥田青青,蘆葦黃白,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恍惚到底是在哪個季節。池塘里的蘆葦沒人割,滿滿的樣子。

那年秋天,我從旁邊經過,看到蘆葦青青,還偶遇一隻黃鼠狼,筆下有了《秋深深》。如今該是春深深了,那些蘆葦好像還在秋天。

耳機里循環著收藏的音樂,十三首。多像一種輪迴。

來到村南河邊,發現河裡有魚花兒。一時興起,給弟弟打電話,問他的魚竿在不在。他說去爬泰山了,正在回程路上。今年侄子侄女高考,應該是許願之旅吧。

急急回到家,找出一根舊竹竿,縫衣針燒紅了彎成魚鉤,穿上線,系上細秫秸杆做成的魚浮,向母親要了一塊麵糰兒,興沖衝去了。

河水黃綠,蘆葦衰敗,竟然發現一隻茅針,提出來,剝開皮,露出雪白的內穗,放到嘴裡嘗了嘗,已經老了。即使如此,那種熟悉的味道仍然如落水的石子,激起舊日波瀾。

幼時與小夥伴在田間路邊采茅針。陽光風雨中,茅針由嫩變老,直到開出如穗狀的花兒來,遠遠看去,如波輕漫,自有一番韻味。

河裡有水草,魚兒在其間穿行,偶爾翻滾身子,擊打水面啪啪作響,隨即起了漣漪。

細瞧,有小魚崽三三兩兩在淺水處徐游,既遠又近,像生命的寓言,關乎此岸彼岸,兩兩相望。繼而一個轉身,便似一生。

找處地方坐下來,穿上魚餌,拋下去,看著浮子或靜止不動,或偶有顫動,幾次起竿,均無所獲。心想,若真的釣上來,該怎麼處理呢?用柳枝穿起來帶回家,或是放生?不得而知。

幾尾魚悠閒地來回遊動,以身作筆,畫出異樣安靜。那種安靜既熟悉又陌生,一時竟然有些恍惚了。

換了一處地方繼續垂釣,依然無果。陽光曬下來,覺得有些熱,原本的興致竟然慢慢減少,直到消失。有蚊蟲在眼前飛舞,有的落在臉上,有的附在衣服上,心裡驀然有點雜亂。

想想父親在工地上,母親在家裡忙活,該回家了。

遠處近處麥田青青如許,田間有土丘伏臥,顏色如蘆葦黃白。

想起余光中的詩,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文/青衫子;歡迎關注中財論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K-0HRmwB8g2yegND1p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