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新中國的光輝歷程,供銷合作社的身影頻頻閃現:在農民身邊,為農民服務,架起黨和政府聯繫農民群眾的橋樑……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站在歷史的交匯點,回望來路,供銷合作社「咬定青山不放鬆」,為農、務農、姓農的發展走向,清晰而又堅定。
今日,《中華合作時報》推出「壯麗七十年 奮鬥新時代——城鄉巨變 供銷擔當」特刊,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更多信息請點擊版面圖
崢嶸城鄉70載 意氣風發勇擔當
本報評論員
新中國建立初期,各類商貿陷於癱瘓,城鄉市場買難賣難,農民生活苦不堪言。這時,新生的人民政權繼承戰爭時期創辦合作社發展經濟的工作經驗,倡導農民集資入股,興辦自己的商貿組織――供銷合作社。成為社員後,農民可以在供銷合作社平價購買生產生活物資。同時,供銷合作社敞開收購農副產品,送到城裡,幫農民銷出了產品,也保障了城市生產生活物資的供應。隨著生產的恢復、發展,供銷合作社購銷產品越來越多,農民得到的實惠也越來越多了。供銷合作社逐漸成了農村經濟的中心。
在黨的領導下,到1953年底,供銷合作社發展基層社3.2萬多個,社員1.5億多人,占當時農村總戶數的90%以上。供銷合作社為農民爭利益,農民說,供銷合作社的生意才是咱們農民自己的生意!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供銷合作社發展生產、保障供給、服務城鄉群眾,零售額甚至占到農村社會商品零售額的70%左右。
在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有一位年輕人,他所在的村莊到公社,一來一回70多里地,要走一天時間。哪怕去打一桶煤油,天亮就出發,再回到村裡,太陽就快落山了。於是,他便帶領農民在村裡辦起了供銷合作社的代銷點,先跟供銷合作社賒帳,把東西「批發」回來,再原價賣給社員,一分錢都不掙,為社員的生活提供便利!他就是知青時期的習近平。
改革開放後,億萬農民從鄉村走進城市,為巨龍騰飛注入了強勁的動力。「誰來種地」「地怎麼種」,成為中國面臨的一道難題。供銷合作社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積極適應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開展大田託管、代種代耕、股份合作……為農民提供覆蓋全程、綜合配套、高效便捷的生產生活服務。
供銷強則農業強,國運興則供銷興。建設新中國,農業提供了最初的資金積累。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村流通的主渠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供銷合作社積極服務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多層次、多類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業已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踏遍青山人未老」,為農服務,供銷合作社無時不在。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房山縣,供銷合作社職工每天都要背上裝滿三四十公斤貨物的背簍,步行幾十里的山路,為村民送去生產生活用品,幫助他們售賣雞蛋、藥材等農副產品。一個「背簍」就是一個供銷合作社,「背簍精神」從此在供銷合作社深深紮根。時至今日,在踐行「背簍精神」中,供銷人依然相信,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供銷合作社。
額濟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北與蒙古國接壤,比江蘇省的面積還要大,人口卻只有2萬多。邊疆的牧民居住偏遠、分散,生產生活極為不便。2015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供銷合作社專門開通了配送物資的便民流動服務車,建起了「車輪上的供銷社」。其中一條配送線路,服務牧民總共只有60戶,全程卻有1500多公里。
「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擋住供銷人為農牧民服務的熱情。在新的時代,他們不僅配送物資,還採取「龍頭企業+牧戶」的模式,以租賃的形式集中托養牧民泌乳期母駝,帶動牧民發展起了現代畜牧業。
這樣的例子,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從東北的林海雪原,到新疆的戈壁沙灘,再到西藏的雪域高原、雲南的深山峽谷,不管天多高,路多遠,到處都有供銷人奔走忙碌的身影。他們通過駱駝商店、氂牛商店、馬背商店,源源不斷地把各種生產生活物資送到農牧民群眾手中,把新型的經營方式帶給農牧民群眾。
老少邊窮地區,有供銷合作社的堅守;繁華的都市,也有供銷合作社的陣地。從幼托園所到養老中心,從生鮮超市到回收崗亭,從農貿市場到中央廚房,無論大街還是小巷,供銷合作社的標識總能不時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面對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城鄉居民生活的新需求,供銷合作社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拓展服務領域、服務範圍和服務內容。從單純購銷農資棉花等傳統經營業態,到積極開展電商物流等新型業態;從單一流通服務,到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和全方位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從單純供銷合作,到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今天的供銷合作社已將網絡和服務延伸到了城鄉的各個角落、居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人生無處不青山」,為農服務,供銷合作社無處不在。
在供銷合作社系統中,除了「背簍精神」,廣為傳頌的還有「扁擔精神」。
1946年,河南林州石板岩解放後,依靠一根扁擔,黨和政府在這裡辦起了供銷合作社。供銷人爬高山、過險嶺,用這根扁擔架起了一座連接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城市與鄉村、生產與消費的橋樑。
有一年秋耕時節,在送貨的路上,石板岩供銷合作社的營業員發現,一位正在犁地的農民因為步犁上壞了一顆螺絲釘而犯愁。於是,他急忙翻山越嶺,往返30多里山路,買回一顆價值6分錢的螺絲釘,並親手幫助農民安在步犁上。石板岩供銷人說:「寧願自己千辛萬苦,不讓群眾一時為難。」因為他們深知,供銷合作社的工作就是黨的群眾工作、政治工作,他們送出去的是黨和政府的關懷,挑回來的是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支援。
70年來,供銷合作社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經歷過輝煌,也有過曲折,但為農服務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
恢復重建基層組織,供銷合作社將基層社建到了村上,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參與鄉村治理。
開展扶貧工作,供銷合作社是不走的工作隊。推進脫貧攻堅,全系統定點幫扶貧困縣535個,駐村幫扶貧困村7705個,通過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科教扶貧、消費扶貧等方式,已經帶動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戶擺脫貧困,正在帶動他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要有大歷史觀。用大歷史觀來看,供銷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都是我們黨組織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抓手,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繫農民群眾的橋樑紐帶。這是供銷合作社最本質的特徵,也是最大的政治優勢。正因為如此,才有「重視供銷社就是重視農業,扶持供銷社就是扶持農民」的論斷,才有供銷合作社雖歷經艱難曲折,卻仍能重整旗鼓再次創業的歷程。
「青山著意化為橋」,為農服務,做黨和政府聯繫農民群眾的橋樑與紐帶,供銷合作社一直謹記並踐行著自身的價值所在。
不忘來路,始知歸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要求供銷合作社要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台,不管怎麼改,為農服務方向不能動搖。
紮根「三農」,供銷合作社枝繁葉茂,意氣崢嶸,未來可期!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題精彩呈現!
本期編輯/陳瑋琇
監製/於璐娜
合作電話:010-63702668
投稿郵箱:gxwtg@126.com
2020年征訂開始啦!
歡迎訂閱《中華合作時報》,
供銷合作社自己的媒體,
不一樣的深度、不一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