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為何諸葛亮伐魏總缺糧?

2020-10-21     新車測評

原標題: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為何諸葛亮伐魏總缺糧?

戰國七雄不缺糧嗎?這顯然是個偽命題。

就拿秦趙長平之戰來講,兩軍對峙整整兩年,本來也是勝負各半,誰也突破不了對方的防線。但隨著時間日久,趙國不擅農耕、儲糧耗盡的危機,終於影響到了前線戰局。

如此,趙國君臣便要尋求決戰,因為再延續廉頗的築壘堅守戰法,用不了多久,趙軍即便不被秦軍殺死,也自己活活餓死了。

於是,才有了主戰的趙括,取代主守的廉頗。

戰國七雄,從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說,秦國是做得最成功的。

秦孝公和商鞅主持的變法,除了制定鼓勵秦人上陣殺敵的「軍功爵制」外,另一項重大的變革就是重農抑商,把耕種土地、生產糧食和獲取爵位結合起來,打造出秦國嚴密的「耕戰體系」。

坐擁關中和巴蜀兩塊沃野,加上都江堰和鄭國渠兩項水利工程,再配合上「耕戰體系」的制度建設,才使得秦國從無糧食方面的後顧之憂。

不過光有充足的糧食生產,沒有暢通的交通運輸,也是難以發揮秦國耕戰優勢的。

戰國七雄故地,開發時間較早,各類旱路、水道都已經較為完備,因而秦滅六國期間沒怎麼受運輸條件限制。等到秦始皇發動兼并嶺南的戰役時,嚴峻的交通困境,便嚴重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直到秦始皇開鑿出靈渠,溝通湘江、灕江兩大水系後,中原的糧食才源源不斷得運到嶺南前線,解決了秦軍的後勤供應問題。

時間推進到諸葛亮主政的蜀漢時期,蜀國的糧食生產和道路運輸問題,又成了限制諸葛亮前線戰事的重要因素。

巴蜀之地,依託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雖然被譽為天府之國,但也實在難以支撐蜀漢政權長年累月不間斷的戰爭消耗。

從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起算,接著是諸葛亮的南征孟獲、六出祁山,再加上姜維的九伐中原,蜀漢幾乎一直處於對外戰爭狀態。

最精壯的勞動力,都充實到了軍隊和戰場,農耕經濟自然要受到嚴重影響,以致於蜀漢後期,糧食生產危機顯現,老百姓食不果腹,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亡國景象。

再者,四川盆地周圍山脈縱橫,自古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講法。

諸葛亮從成都平原調糧,經蜀中到隴右、岐山前線,不僅距離長達一千多里,而且沿途多有山路棧道,運糧消耗實在過於巨大。細看諸葛亮的歷次北伐,糧草後勤供應,一直都是限制蜀軍戰鬥進程的首要因素。

魏國的司馬懿正是瞧准了這點,才明智得選擇堅守戰略,避免與蜀軍決戰,等到諸葛亮糧食耗盡,自然就會退走。

此外,司馬懿還讓魏軍在隴西一帶開展「軍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極大得緩解了曹魏在西北防禦蜀軍的糧食壓力。

一來一去,隴西魏軍始終處於以逸待勞、物資供應充足的狀態,而諸葛亮即便初期能取得一些勝利,卻也很難突破司馬懿的牢固防線,由此也就沒有固定的隴西根據地,來支撐進一步擴大戰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vPySHUBURTf-Dn5dP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