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廣大迷妹鍾愛的人叫李現,他在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中演的應該是一位職業電競選手,其實通過劇情來看他就是個打遊戲的。
雖然在劇中他的電競比賽變成了「網絡安全大賽」叫人啼笑皆非,但這也能說明某種問題。
電競,經過了這些年不斷努力「正名」,依然沒辦法正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可能主要是因為「打遊戲」這件事令大多數人髮指,而這大多數人中的大多數可能有一重複雜的身份——家長。
誰把「玩遊戲」提上主流,家長就跟誰急。
我每年聽到看到的由於「打遊戲」造成學生學業頹廢、家庭變故的事實有很多。
最近又聽到一樁慘案:上海一原本優秀的男生,已經通過了高二暑假的某名校夏令營,相當於預錄了,高三開學後成績卻節節敗退。父母逼問得知孩子迷上打遊戲,再一看,遊戲里有色情。媽媽原地癱倒,腦梗。
前陣子還聽說,就連初中一年級的孩子,也因為迷戀打遊戲,偷家裡錢買新手機,被發現教育一通之後,他竟然離家出走。
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有一大波罵聲指向家庭教育——
別人孩子玩遊戲都沒事,怎麼就你家孩子玩出問題了?
原生家庭把孩子綁得太緊,才把孩子逼成這樣吧?
孩子沉迷遊戲,不是遊戲的錯,是家庭教育本身有缺陷吧?
哎,中國的原生家庭真的快要被嚇死了,可真是里外不是人。這年頭,村裡出了狀元要感謝各級領導,孩子有點問題就都怪原生家庭。
孩子學習不好——爹媽沒有引導好,原生家庭的錯。
孩子性格不好——爹媽沒有以身作則,原生家庭的錯。
孩子懦弱——爹媽太強勢,原生家庭的錯。
孩子倔強——爹媽不懂教育,原生家庭的錯。
孩子叛逆——爹媽給的壓力太大,原生家庭的錯。
原生家庭,簡直是萬惡之源啊……
對於沒別的理論體系可用、天天只會這麼一套理論的某些專家,我想來想去只想問一句:您對原生家庭這麼喜歡蓋棺定論,扣大帽子,武斷片面,這是不是您原生家庭的錯?
各種不知哪兒冒出來的「專家型」輿論,也不用做任何調查和研究,上來直接一股腦下結論:「原生家庭存在問題」。
這麼說基本沒錯,因為無法證偽啊。
人家的原生家庭也不會跳出來說「去你妹的原生家庭吧,我們家庭沒問題!」
是啊,每個家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了事父母肯定也會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也總能找出些許問題來,所以被扣帽子時總是無言以對。
但是,這麼多的問題,難道都怪家庭教育嗎?
現在好了,孩子沉迷遊戲——原生家庭本身有問題。
不斷有一種聲音說:家長將失敗的根源推到遊戲身上,將遊戲視為洪水猛獸,而實際上都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遊戲是替罪羊。
哦,這時候說「刀本身無罪,有罪的是用刀的人」,真的有點不合適了。
刀有成癮性嗎?
刀會被鋪天蓋地地宣傳和滲入生活嗎?
刀會為了吸引流量而給自己加上色情暴力與征服的情節嗎?
開頭那個慘案講的是男生被帶色情的遊戲套牢,此時熱衷於批判原生家庭的人是不是要說:「都怪你們家長從小沒有給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導致他對色情過於好奇才會淪陷,這又是原生家庭的錯……」
哦真不好意思,原生家庭可能真的不會從小沒事就跟孩子講解脫光了衣服的女僕是如何拔刀大戰十六回合然後跟最高統治者上床睡覺這種故事的。
那麼敢問這種情節的遊戲是怎麼被一個未成年人玩到的呢?是因為我們給了孩子手機嗎?又是原生家庭的錯吧?
對不起,遊戲不是工具,它本身自帶武力,別說它無辜。
那麼看看當今,原生家庭面對打遊戲這件事,到底應該怎麼做。
想完一遍之後你會發現,按照一些專家們的普世價值觀理論,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
第一種做法:不讓孩子玩——太強勢了,不尊重孩子,不平等對待孩子,不給孩子應有的自由和空間,會形成孩子的逆反心態,不利於成長。
第二種做法:讓孩子玩——太溺愛了,不懂得管束,管教失職,威嚴缺失,會讓孩子失去對師長的敬畏心,不利於成長。
第三種做法:監督他玩——條條框框太多了,缺乏信任,不能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不能鍛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性,不利於成長。
也許還有其他方法,但你會發現任何方法萬變不離其宗——家長得做一個長期監工,時刻緊繃著,為做每一種決策而躊躇不決。本來為娃的學業和考試已經頭大了,有了遊戲這個強大的敵人,頭更大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媽媽衝到網吧去「抓」兒子,把正在打遊戲的兒子當眾教育一通。很多讀者的留言是嘲笑這位媽媽「阿姨都什麼年代了,你還來這一套?」
自從電競成了體育項目,很多孩子更有話語權了,他們把自己打遊戲形容為電競項目,並對大人說「你們太落伍了,電競能為國爭光。」
有位媽媽留言說:呵呵,老娘不需要你為國爭這個光,可以不可以呢。
也不知道有些孩子信了「打遊戲能為國爭光」的鬼話是中了什麼邪,叫他們好好學習當科學家為國爭光的時候,一個個都沒這麼激動。
所以,打遊戲畢竟還是比刻苦學習更有魅力的。
現在大環境這麼複雜,對「電競」的過度美化和理想化以及模糊化,會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干擾。
「電競不是玩遊戲」的理論是有,但孩子們只會看到你們電競界的星際爭霸魔獸爭霸英雄聯盟絕地求生爐石傳說無限法則王者榮耀太好玩了,和語數外理化生有著太懸殊的差異。
而絕大多數思路清晰的中年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普通人家普通娃,讀書遠遠要比所謂遊戲也好電競也好更安全,靠譜,有著落,畢竟讀書還能成就人文素養,真正遊戲成功的人遠遠少於靠讀書養家餬口的人。
當然,優秀的電競選手讀書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因為電競遠不是打打遊戲那麼簡單。但現在到處對電競的宣傳變味了,動不動就是「贏了比賽奪得巨額獎金」什麼的,這就和以前小姑娘們看到草根青年一夜走紅變成耀眼奪目的明星一樣,多少讓人艷羨。
小孩看到光鮮亮麗、光芒四射的東西,哪有那麼多理智去判斷它的實質。
微博上有個小伙子說:「你們這些跟不上潮流的大叔和大嬸們,愚昧無知落後庸俗,你們不知道有錢人都在玩嗎?」
我知道啊,王思聰確實玩了,不過他是王思聰,他玩的東西多了,你怎麼不都去學一個遍呢。你一個月拿3000多塊還要付房租買盒飯連垃圾分類都研究不透的人來談什麼有錢人都在玩的東西?
電競就是有錢人可以任意揮霍的奢侈品,歸根到底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套上美麗的光環而已,形同一場細思極恐的少數利益既得者的史詩級陰謀,而弄堂里學渣小子卻還在指望不用學習,光打遊戲有一天也能靠它 為國爭冠 贏一大筆獎金。
有一些人可以靠打遊戲致富,這聽起來是多誘人的事兒啊。一邊玩一邊就把錢給賺了,多少青少年為了這充滿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前赴後繼。
至於成為體育項目,還和棋類並稱一類斯文的運動,這更是荒唐了。我從沒見過哪個少年兒童因為迷戀圍棋象棋而迷失的,也沒見家長們為了防止孩子迷戀圍棋而被逼瘋的。
它們不一樣,因為遊戲可以成癮,而且遊戲里有太多不堪的垃圾,至少現在我沒有看到真正有效的分類和管制。
等等,此處可能會冒出槓精:「孩子成癮是因為你們家長沒有做好把控啊!」說這話的同志請把你媽24小時拴你褲腰帶上吧。
電競玩好了是可以為國爭光,但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大網絡大數據時代,先把遊戲的道德底線拉拉高,先救國民,再去談什麼為國爭光的事吧。
重視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大人們可以做什麼:
1. 把未成年人對電競的痴迷幻想和錯覺以及誤解給消滅,提高電競基本文化底線,不會做閉曲面函數和英語低於八級的不讓參加,設置電競選手最低文化程度是本科,什麼都解決了。
2. 做好遊戲把關,把下三濫的內容設置門檻。搞實名制,沒有黃賭毒的遊戲,就算玩得多也不會有太離譜的事發生。
3. 別整天說電競好,電競厲害,電競為國爭光。別把打遊戲的選手刻畫成李現那樣的男神,如果鏡頭裡多出現那些近視眼和腰椎間盤突出以及患有多年痔瘡的胖子是如何努力練習打怪的,相信也能讓女孩子們有個客觀認知,而不是盲目迷戀。
4. 好好地正面地全面地教育青少年,別讓他們整天把「電競是奧運項目」掛在嘴上然後一扭頭很牛逼地去玩遊戲了。
最後,沉迷遊戲,尤其是沉迷不良內容,這是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疊加的結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道阻且長,原生家庭一定是要努力的,但黑鍋也不能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