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既有傳統工筆畫的用線、用色、渲、染、襯、托、洗等的運用,也有意筆畫的沖水、撞粉、暈化、隨機性等的特別效果,同時有著現代設計的裝飾之風。
陳少珊《金貝堂之秋》 絹本設色
150cm×150cm 1999年
而他的畫境在寧靜中帶有一些澀味,這澀味夾雜著對歷史文化的懷舊意緒,和尋求人生質樸趣味的返歸情懷。他默默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多項全國大展中入選或獲獎。
陳少珊:1960年出生於廣東汕頭。198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廣州美院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廣東省建國45周年美展、中國美協主辦的「中享」杯全國書畫大展(被收藏)、建國50周年廣東美術作品展(獲銅獎)、第九屆全國美展(獲優秀獎)、中國美協主辦的廣州花鳥畫學術展等。作品先後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聯、廣東佛教協會、廣東美術館收藏。
陳少珊在教育學院從事中國畫教學三十多年,研究領域為工筆花鳥畫的教學與創作。其教學認真嚴謹,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和方法。
他重視傳統,強調基本功的訓練,對宋元繪畫有著深沉的熱愛,並以此教導學生,認為作畫貴有古意,但「畫有古意,未必不新」。
對創新他有著自己的見解,認為中國畫應該體現本民族的審美特質,既是浪漫的,也是詩意的。在創作教學上,注重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掘取題材;注重活生生的發現,尤其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覺發現及表現。
他對敦煌壁畫的色彩和古樸的感覺情有獨鍾,對宋代花鳥畫的雍容、靜雅、豐滿的美學趣味也有深刻的體驗,而對於現代材料以及材料使用中種種的肌理效果更有獨到把握,甚至達到有效控制和使用的程度。
這一系列看似互不相干的技術性問題,在陳少珊的實驗中,卻產生了綜合的、對比的、有機整體的美學效果,並可能成為它藝術風格的重要指向。
當下中國花鳥畫漸漸地走向只求形式——或筆墨或構圖,或裝飾或功夫的技術意義境地,精神失去了它應有的突出地位和意義。
陳少珊面對如此難題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努力的方向。他正在試圖解決工筆與寫意、隨機性與可控性、華麗整潔與樸實古拙的統一等問題。
現代花鳥畫確實很難畫,陳少珊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想,按他的能力與定力,一定能將這件事做得更好。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館長 王璜生——讀王子珊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