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南旅遊,很多人應該都會聽到有一個地方叫做紅旗渠,這是河南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也是現在的國家5A級景區。
在20世紀60年代,林縣全縣人民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開始了從太行山腰引漳入林,32萬人次歷史近10年,才將其修築成功,被人們稱為「人工天河」。
大概大家和我一樣好奇,林縣人民為什麼要做一個如此艱難的工程,為什麼要去太行山腰鑿一條水渠,要知道在上個世紀60年代,溫飽都難以解決,更何況要放下手中的農活,去做一個水渠工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林州(古林縣)的地理位置,處於太行山腳,與河北、山西的交界處,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地方,具史書記載,十年九旱,所以在這裡,水比什麼都重要,人們為了生活所需,常常需要到幾十里外去挑水,日子過的很是艱難。
而在1949年以後,林縣也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包括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庫以及弓上水庫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們的用水困難,但也沒有有效的改善林州真正缺少的面貌。而加之59年在林州全縣境內的大旱,也是激發了人們迫切想要一條水渠的心。
1959年,"引漳入林"工程正是開始,林州人民就是在沒有一個機械化設備的情況下,用鐵鍬、鐵錘,在太行山腰開鑿出了紅旗渠,前後花費了近10年,累計參與水渠工程的人數達到了32萬人次。
這個20世紀最偉大的工程,在十年間削平了1250座山頭,開鑿出了200多個隧道,開鑿出來的土石達到了2225萬立方米,整個紅旗渠的乾渠長度也是達到了1000多公里,而要加上各類灌溉的支渠,總長度可以達到4000多公里。
如今,這裡成為了國家5A級景區和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遊客可以走近紅旗渠,去聆聽當年的勵志故事,去看一看這條懸掛在山腰上的水渠,也可以坐著遊船,穿行在五彩斑斕的隧道,感受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
而在景區內,有一個較短的情景劇,復原了當年修建水渠的過程,從宣布「引漳入林」開始,到數十萬人挺進太行山,他們就是這樣在懸崖峭壁上,用最為原始的鐵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修成了今天的紅旗渠。
如果感興趣,還可以在林州市區看一場《走近紅旗渠》的演出,講述的就是關於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的故事,整個演出長達1個多小時,採用聲光電特效,給人以豐富、震撼、感動,也從中流露了林州世代人民盼水的苦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