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自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在市中區的「戰場」上,總能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年過古稀,卻依舊奮戰在「疫線」;他們滿鬢斑白,卻依舊堅守在「戰場」,他們與無數年輕人一道,築起防疫的堅固堡壘。
衝鋒在前的白髮村醫
(楊興甫背著醫藥箱行走在村道上)
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市中區茅橋鎮石廟村村醫楊興甫已經洗漱完畢,他披上白大褂,背著醫藥箱,步履匆忙地走出家門。石廟村山多路遠,村民居住分散,他不會騎車,所以必須早早出門。
「體溫36.4,沒有啥子不舒服嘛?記得要多喝熱水,現在疫情有點惱火,這段時間就儘量不要出門了哈。」
在石廟村一戶農戶家裡,楊興甫剛剛為他們量完體溫,一番忙碌後,他又背著醫藥箱打算趕往下一家。
這是楊興甫連續16天奔波在石廟村疫情防控第一線,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滿頭的白髮和73歲的高齡。
在防疫工作剛剛開始的時候,村上考慮到楊興甫年事已高,身體抵抗力不如年輕人,打算讓他學醫的女兒來負責重點地區返鄉人員的醫療服務,但楊興甫不同意。「在村上當了一輩子醫生,哪家哪戶啥子身體情況我都熟悉,有些情況光量體溫是看不出來的,我雖說老了,身體還可以,沒啥子好怕的!」在他的堅持下,最終村上同意了他加入疫情防控小組。
「楊醫生是我們村裡面的老村醫了,經驗非常豐富,頭髮都白了還在天天和我們一起搞防疫,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和學習!」石廟村支部書記王志全說。
主動請纓的「紅袖標」
(尹志學在商鋪宣傳防疫知識)
「李靜,你們今天要走那兒?要做些啥子?我跟到一起去嘛。」看到市中區通江街道敖壩社區的黨員幹部們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從早上七八點忙到凌晨一二點,81歲的老黨員尹志學在家待不住了,找到社區幹部要求加入「戰鬥」。
「尹大爺,你年齡大,爬樓不方便,在街上宣傳和巡查就行了。」從社區幹部那兒領到任務後,尹志學就戴上他熟悉的「紅袖標」出門了。
「你們這個店裡每天開門做生意,人來人往的,要做好消毒哈。」尹志學每天雷打不動的上街開展「防疫」巡查,挨家挨戶給社區里的商戶和居民宣傳「防疫」知識,勸導大家出門務必帶好口罩,做好防護措施。
「尹大爺是社區的老黨員了,很多時候社區遇到緊急事情,他都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我們社區就給他發了一個『紅袖標』。」社區幹部李靜說,無論是之前的雙創還是這次的疫情防控,尹志學都非常熱心參與。
「這個『紅袖標』是我的驕傲,也是我的責任,我雖然退休了,但是心中的「紅色」永遠不褪。」古稀黨員尹志學用踏實的行動詮釋著初心永恆。
積極奉獻的「夕陽紅」
「出了那麼大的事情,你們有啥子安排早遲都要給我說,我出不到力我可以捐款,我現在生起病,出不了門,我讓楊雪松轉1000元給你們。」在知曉全村都為疫情防控奔忙後,84歲的老黨員楊登元撥通了市中區水口鎮謝村村幹部的電話,希望能為村裡做一點點事。
「現在疫情嚴重,父親作為老黨員身體上出不了啥子力,但是心裡一直牽掛著大家,他說這1000塊錢不多,但是還是想能儘自己的一份心!」按照父親的要求,楊登元的兒子楊雪松立即將捐款轉給了村幹部。
楊登元是一名退休工人,現在在租住房裡養著病,1000元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不是一筆大數目,但是對於患病的楊登元來講,卻是他一點一點節省下來的。
因為不想增加楊老的負擔,村幹部找到楊登元想要把這1000元退還給他,楊登元卻堅決不要:「我的黨齡比你們的年齡都還要大,雖然我老了退了休,但是我依然是一名黨員!」1000元雖然不多,但卻凝集著一名老黨員對群眾的關心、對黨的堅定信仰。這份赤城之心感動著謝村的村組幹部,也激勵著每一名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幹部。
來源:無限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