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口碑炸裂!導演編全能的黃曉明,到底有多強?

2019-07-29     武俠小王子

如果說《中國合伙人》里的成東青是黃曉明的「前半生」,那麼《烈火英雄》里的江立偉似乎是黃曉明努力開啟「不惑之年」後的人生新階段。

不惑之年。

從而立到不惑的跨越,其實對於一個男人來說就是一段成長。

七年前,黃曉明主演了《中國合伙人》,一個曾經兩次高考落榜的農村青年。七年後,黃曉明出演了《烈火英雄》,一個曾經的消防隊長「犯錯」後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和爸爸。

當黃曉明不再是戴著眼鏡的成東青,而是臉上布滿傷疤的江立偉,這種現實和電影之間模糊的邊界感開始成立。畢竟如今的黃曉明,是父是夫,已然不惑。

除了角色本身,2018年,黃曉明主演《無問西東》,這部電影也成為了2018年開年的一匹黑馬;2019年,黃曉明擔任聯合出品人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但除了在坎城的「身影」,黃曉明和畢贛並沒有捆綁在一起;今年,黃曉明擔任了秦海璐的《拂鄉心》的聯合出品人,同樣鮮有人知。

戲裡戲外的「不惑」,大概也是《烈火英雄》選擇黃曉明的原因。

父夫「英雄」

年齡感。

對於任何一個角色來說,自身經歷和角色經歷的「相投」是能夠激發自己最為重要的一點。而所謂的現實主義,「地氣兒」本身的真實自然也來源於此。

戲裡的江立偉,曾經是一個所有人仰慕的消防「英雄」,但因為一次事故導致江立偉被調職。當兒子得知江立偉害死人之後,江立偉在「天職」和「救贖」之間完成了一次「英雄歸來」。

其實,這種「英雄歸來」在好萊塢里極為平常。但是在國產片里,因為好萊塢拍攝手法在前兩年在觀眾群體里過於「敏感」,往往很難看到。如今,博納式主旋律本身就是以現實題材為核心,通過好萊塢技法呈現的新模式,經歷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後,觀眾對於「好萊塢式人物」本身有了極大的包容度。

這是黃曉明和江立偉,能夠掃清障礙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點,則恰恰在於黃曉明自身的「年齡感」。對於一個公眾人物來說,最難的角色可能並非是戲裡,而是戲外。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丈夫和爸爸,這是最難的角色。

其實對於消防員而言,同樣面對著這種「平衡」。江立偉在操場上跪在兒子面前,當電話打來,迅速起身離開,這是「天職」。在火場裡給妻子打電話報平安,這是「人性」,而當兒子接起電話,江立偉因為火場迅速掛斷,又是「天職」。

這種在天職和人性之間的「平衡」,恰恰是黃曉明「不惑」的第一個課題。戲外的丈夫和爸爸的角色,給予了黃曉明對於江立偉的「真實感」。以至於當江立偉臉上因為「失誤」留下的疤痕,跪在操場上看著哭泣的兒子時,那種角色本身的真實讓很多觀眾開始動容。

戲裡戲外,黃曉明似乎都在努力「詮釋」父夫一體這個角色,這個高度一致的角色,也是讓黃曉明在《烈火英雄》里收穫好評的關鍵。

凡人「英雄」

凡人和「英雄」。

其實如今無論是電影市場還是電視劇市場,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本身,不僅僅考驗投資眼光,也考驗藝人本身。當張譯一則哭戲的視頻頻頻刷屏,就知道如今觀眾對於演員本身有了新的定義。

哭,只是一個演員的基本修養。但張譯的「哭」,鏡頭一轉是管虎的「哭」,這讓整個視頻有了力量。隨著觀眾的成熟,觀眾對於影視作品的「真實感」和「共鳴感」有了更強烈的需求。

此前,「口碑為王」成為了一個關鍵詞,許多創作者開始懂得角色和題材本身的「共鳴」,這種共鳴往往來源於現實,也就自然而言有了之後的「現實為王」。

早在《湄公河行動》撬動市場對於「主旋律」偏見的天花板之後,博納影業在主旋律人物上的摸索越來越成熟。

從緝毒警察到突擊隊員再到消防員,博納影業一步步將生活中「隱身」的英雄推到了大銀幕前。前兩次,這種「推動」得到了非常理想的結果,在《湄公河行動》之後對於緝毒警察的致敬成為了一個小的熱潮,而作為春節檔冠軍《紅海行動》在「闔家團圓」的氣氛里展現突擊隊員「家國情懷」本質上已經超脫了一個角色群體的塑造。

消防員,本身也是有著極為複雜的背景。據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在《烈火英雄》全國影管看片會介紹,消防員去年「脫去軍裝」是一個特殊時刻。

去年,超17萬消防員完成「轉型」,不再是隸屬於武警部隊的現役軍人,而集體劃轉到行政編制。這意味著「消防武警戰士」成為過後,消防員開始和國際接軌,實現「職業化」。

黃曉明在這部電影路演和點映的過程中,一直「弱化」自己。因為角色本身的現實註腳,讓江立偉這個角色有著更強的代表意義。它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英雄式」的電影人物,而是一群平凡的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凡人英雄」。

戲外「英雄」

轉身幕後。

如今,越來越多的藝人開始尋求多樣化的發展路徑。導演、演員甚至出品人、監製的邊界開始模糊。但拋開所謂的商業考量,這種本身的「互助式」發展是有利於市場的。

往往,藝人轉型因為其自身知名度的原因會牽動外界極大的關注。這其實無形中在增加「轉型」的困難和風險,但徐崢、陳思誠、黃渤紛紛成功轉型,成為了市場接受的新銳導演。

而從演員轉身幕後變為「出品人」的,市場往往帶著有色眼鏡開始衡量。俞白眉在《戰狼2》前期劇本創作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其和鄧超關鍵的橙子映像也是《戰狼2》聯合出品方之一。

但當《戰狼2》成功突破單片票房天花板,衝破50億後,外界更關注鄧超個人收入的高低。而戲裡一開始船身上的「BAIMEI YU」被觀眾所忽視。這種扭曲的外在評價,也給藝人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對於黃曉明而言,除了支持李芳芳執導的《無問西東》外,其實也參與了其餘兩位年輕導演的作品。

2018年,黃曉明走上了坎城紅毯。黃曉明第一次登上紅毯是支持吳宇森的《太平輪》,而這一次卻是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出品人身份。然而直到現在,外界對於黃曉明這一「身份」尚處盲區。

但實際上,在《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前,製片人曾髮長文揭露了電影幕後的投資往事。這部由青年導演畢贛主導,具有極強藝術屬性的大製作影片,並非外界想的一帆風順。

在採訪當中,黃曉明也表示當初是自己一方主動聯繫了《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部數度「停拍」,風險極大的影片最終憑藉著不斷的融資得以完成。但黃曉明「險局求生」,直到首映才見到了畢贛。

上海國際電影節,秦海璐導演處女座《拂鄉心》收穫了最佳男演員大獎,主演常楓因96歲高齡創下了國際A類電影節最高齡表演獎得獎記錄。

據悉,近20年不接戲的常楓最終因為「鄉愁」題材完成了自己的封箱之作。這部定檔中秋節電影本身「落葉歸根」的歸鄉情節和中秋檔「團圓」之感相契合,而由一個96歲高齡演員在闊別20年後拿下最佳男演員大獎,其背後的意義似乎也超過了電影本身。

但正因為電影的題材特殊,讓這部電影前期並非一帆風順。這部電影背後,秦海璐曾親自出現在創投會,經歷了一個演員到導演轉型的全過程。而黃曉明,也是這部電影的聯合出品人。

雖然外界對於「哪怕賠錢也沒關係」存在著一定的質疑,但很難想像畢贛和秦海璐帶有較強藝術屬性的新片能夠在市場層面有多大的回報。

黃曉明並非「高調」轉型,而是「低調」扶持,這種「隱身」本身更符合黃曉明「不惑感」。

如今,《烈火英雄》大規模點映收穫了非常理想的點映評分,這給這部電影帶來了極強的信心。

而對於電影本身來說,《烈火英雄》為什麼選擇黃曉明的背後,其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是一個市場、產業發生轉變的一個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t3jPGwB8g2yegNDW5y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