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ravis Scott
#McDonald’s
#Action Figure
┼
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的創意廣告最終停留在紅黃相間的「M」字 logo 與一句「It’s lit,I』m Lovin it」上,令 Travis Scott 與麥當勞的合作在短時間內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熱門話題。
Via McDonald’s
在麥當勞餐廳購買「Travis Scott Meal」的消費者,有歌迷、粉絲,也有熱衷於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當「Travis Scott Meal」的便當袋被交與他們手中時——花費 6 美元,有的人得到一份 Quarter Pounder with Cheese (四盎司芝士牛肉漢堡)和薯條、雪碧,有的人則得到了「信仰充值」;而對於 Travis Scott 來說,如雪片般紛至沓來的小票則令這位本就影響力巨大的說唱歌手再一次拓展了其國民認知度。
為合作企劃拍攝 Lookbook 之餘,Travis Scott 還前往加州 Downey City 的 McDonald’s 門店親自下單了這款合作套餐 | Via McDonald’s
除了限時、限量供應的 6 美元套餐之外,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合作企劃也在青年群體中引發了一系列「蝴蝶效應」,Travis Scott 官網上架的麥當勞周邊服飾、配件,甚至從櫥窗被撕下的海報都在二級市場中「水漲船高」,但在這場「價格戰」中最終問鼎的,卻是來自 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合作陣容中的一款隱藏單品 —— 以 Travis Scott 為原型打造的限量玩偶。
Via McDonald’s
有別於 McDonald’s 玩具大多「隨餐附贈」的慣例,這款玩偶以全球範圍內僅發行 15 只的超限量規格問世,其中僅有一隻在官方 Twitter 抽獎中送出,而另一部分則可在 McDonald’s App 中抽取。
日前,其中一隻 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玩偶更現身二手轉售平台 StockX,標價被「沖」到了令人乍舌的 55,000 美元關口,儘管極個別的標價對市場參考價值不會太大(不過數量也真的是少…),但縱觀整個合作項目的反響,在一日之間令 Travis Scott 成為了「潮流玩具」領域的熱話。
從「洋娃娃」開始的明星玩偶
Via McDonald’s
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限量玩偶的出現,令「明星效應」成為了近來玩具領域的熱門關鍵詞之一。可實際上,「明星玩偶」在玩具行業里早就由來已久,把明星、藝人的樣貌捏成人偶玩具的做法,早就在 20 世紀早期的流行文化中便有跡可循。
玩具商以這些人物形象作為作為參考推出「娃娃」,例如 Ideal、Alexander Doll Company 等玩具公司所推出的 Shirley Temple、Jane Withers 童星玩偶,就是當時玩具櫥窗中頗受孩子們喜愛的暢銷物。
由 Mattel 玩具公司在 1970 年代推出的超模 Twiggy 造型芭比娃娃 | Via The Riaults
由於被我們稱作「洋娃娃」的兒童玩偶主要面向女性群體販售,大多數明星玩偶亦更多地以女性形象出現。由芭比娃娃的製造廠商 —— Mattel 玩具公司在 1970 年代打造的第一款「明星芭比」,則是基於當紅超模 Twiggy 的形象衍生而來。
70 年代美國情景喜劇 《HAPPY DAYS》 角色 Fonzie 的 Action Figure| Via ebay
隨著 20 世紀最具進步性的發明之一 —— 電視機在人們生活中得到大範圍的普及後,觀看電視節目成為彼時老少咸宜的娛樂活動,帶動影視產業發展同時,也令許多電視中的角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日本,是二次元手辦到潮流玩具的爆發起源
在被稱為宅男天堂的東京秋葉原,總是能夠找到千姿百態的動漫、遊戲人物手辦 | Via Twitter @Chris
觸及男性形象的玩偶,或者也可以被視為早期手辦文化的開端,則始於玩具廠商開始從動漫、遊戲人物形象「取經」。
動漫形象「玩偶化」不局限於特定的地區,但每每提及這一話題,許多人會首先將目光放在日本的玩具市場中尋找答案。日本玩具市場因美國流行文化的輸入而初具雛形,但真正得到本土化的「二次發展」,則是得益於本國人氣動漫、遊戲作品的帶動作用,像如今為人熟知的海洋堂、萬代南夢宮都是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進一步拓展規模;將動漫、遊戲 IP 轉化為 PVC、GK 模型或拼裝模玩這一概念,也成為了日本玩具領域延續至今的「主旋律」之一。
去過東京秋葉原的朋友應該都對日本地區二次元文化的興盛有所體會,成為國民話題之一的二次元文化在日本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氛圍,動漫、遊戲與玩具領域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日本玩具市場因動漫作品如日中天之際,自 1990 年代則踏上了另一條具有破圈意義的發展方向 —— 手辦與街頭、潮流元素之間開始產生聯結。
2015 年蘇富比舉辦的「The Return of NIGO」主題拍賣,其中大部分都是 NIGO 本人收藏的《STAR WARS》系列手辦 | Via CNN
20 世紀 90 年代,東京的「里原宿」成為了年輕人圈子中最具潮流色彩的地區,而引領這一現象的頭號人物 NIGO,除了靠著 A BATHING APE 在潮流服裝上掀起巨浪之外,實際上還有另一個隱藏身份 ——《星球大戰》系列手辦的頂級收藏家。有關 NIGO 究竟收藏了多少《星戰》手辦、總價值多少如今尚無從得知,但在 2015 年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The Return of NIGO」特別拍賣會中,NIGO 拿出了其收藏品中的一小部分,包括玩偶、光劍手辦等總計拍出了超過 50 萬美元的價格,足見這位《星戰》「忠實發燒友」的深厚家底。
在潮流元素入侵玩具領域的這一節點上,除了濃厚的二次元文化背景以外,與 NIGO 這份「收藏情結」也不無關係。
BAPE x MEDICOM TOY BAPE PLAY 001 | Via Artsy
作為一名收藏家,NIGO 同樣將這樣的文化理念輸出到 A BATHING APE 中,早在 1990 年代末,就有一條名為 BAPE PLAY 的潮流玩偶系列,專門為 A BATHING APE 發布潮流玩偶。將真實人物、潮流元素甚至街頭藝術相結合做成玩具的現象 (Action Figure),也許正從這裡開始爆發。BAPE PLAY 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 MEDICOM TOY 合作推出了一款 Action Figure,在猿人面具背後的,正是 NIGO 自己的樣貌。
BAPE PLAY 主要面向熱衷於手辦收藏,以及對潮流服飾感興趣的消費者推出 12 寸的 1/6 比例 Action Figure,每一系列都基於不同的主題創作,且配備可拆卸的 BAPE 風格服飾、配件,形式就有點像「男生版本的芭比玩偶」一般。憑藉 BAPE、NIGO 在潮流領域的影響力,一直主打「限量牌」的 BAPE PLAY 始終有著居高不下的人氣,許多古早 BAPE PLAY 玩偶如今在二級市場中同樣價格不菲。
BAPE PLAY x CLOT x HACKERS 陳冠希限量 action figure | Via Artsy
BAPE PLAY 發展至 2000 年代後,亦開始將潮流明星形象復刻於手辦設計中,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則是 2008 年與 CLOT、HACKERS 合作推出的陳冠希限定 Action Figure,彼時,這款玩偶在潮流玩家心中的地位或許可以媲美如今的 Travis Scott x McDonald’s。
BAPE x PEISI x MEDICOM TOY 三方聯乘 BE@RBRICK | Via Artsy
以 The Beatles 形象作為設計藍本的 MEDICOM TOY KUBRICK | Via Artsy
與 BAPE 和多個潮流單位都合作無間的日本玩具製造商 MEDICOM TOY,在 2001 年時便推出了當下最受歡迎的系列 IP —— BE@RBRICK。在經營「BE@RBRICK 潮玩帝國」的同時,也陸續發布另一個 KUBRICK 系列,例如以知名樂隊 The Beatles 為主題的 KUBRICK 玩偶,就是在真實人物角色背景下由具備潮流 DNA 玩具廠商出品的典型例子。
BOUNTY X HUNTER x KAWS Companion | Via Artsy
起初以平面畫作活躍於街頭藝術的 KAWS,在 90 年代末進入日本市場之後,其實就已經同步展開了他的玩具之路。KAWS 的第一款玩偶則是與原宿品牌 BOUNTY HUNTER 合作推出的 Companion 搪膠公仔,當時的 Companion 的四肢還是相對的「瘦」。隨後,KAWS 也拓展了更大的日本市場,逐步與 MEDICOM TOY 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甚至從街頭藝術、玩具領域反哺回潮流服飾之上,推出 (現已關閉) OriginalFake 這樣的潮流服裝品牌。
Michael Lau「Gardener」玩偶 | Via Michael Lau
在日本玩具領域逐漸接納街頭、潮流元素的同時,值得我們關注的「潮玩發展地」,還有 90 年代末的中國香港地區 —— 較早接納「舶來品」的中國香港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像是將動漫 IP 打造成玩偶的概念也隨著日本文化與商品的輸入進入人們的視野,打造玩具領域頗具代表性的「Gardener」系列的香港玩具設計師 Michael Lau 就是「先行者」之一。
Michael Lau 初期創作 Action Figure 的靈感源自動畫片《特種部隊》中美軍敢死隊 G.I.Joe。在其作品小有名氣後,Michael Lau 開始嘗試將衝浪、滑板、嘻哈等街頭元素融入到 Action Figure 的設計中,「Gardener」系列則是在這一時期應運而生。
登陸 2011 年台北玩具展的「ED仔」| Via Toysrevil
另一位來自中國香港的設計師 Eric So 則為陳冠希創造了與 BAPE PLAY 有所不同的「潮玩」形象,年輕人冠以「ED仔」的暱稱。2011 年的台北玩具展中,四款為陳冠希新專輯《CONFUSION》發行造勢而推出的「ED仔」首度亮相,Eric So 獨出心裁地將《CONFUSION》專輯曲目打造成 USB 形式的玩偶配件,入手這四款「ED仔」同時,也能搶先收聽陳冠希的專輯,亦不失為一種獨出心裁的創意。
ENTERBAY 打造的 NBA 系列公仔 | Via ENTERBAY
2000 年代後,中國香港地區更出現了許多主打 Action Figure 的玩具品牌,如 HOT TOYS、3A 與因 NBA 球星手辦而廣為人知的 ENTERBAY。隨著 HOT TOYS 與影視大作,ENTERBAY 與 NBA、球鞋文化的連結也得到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他們推出的 NBA 球星、電影角色 Figure 亦常常作為「特別驚喜」在一些潮流、球鞋雜誌中出現。
隨著二次元文化的逐漸興盛,玩具這一品類早已深入植根於整個日本流行文化當中。來到 90 年代之後,街頭文化徹底在「里原宿」得以爆發,搪膠玩具隨著這股大流被糅合上前所未有的潮流屬性,它瞄準的並不是傳統熒幕明星的粉絲以及鍾情二次元文化的御宅族,而是以街頭文化、服飾球鞋等更為現代的流行文化為生活方式的一群青年,再次開拓出另一片不同屬性的玩具細分市場。
GD & Jerry | Via Coolrain
這些年間,層出不窮的品牌、設計師單位也接連不斷地推出和明星設計師、潮流音樂巨星相關的玩偶,也會受到潮流人群的熱烈追捧。
從高價玩偶的角度,反觀 Travis Scott 在年輕人領域中的「巨星效應」
Travis Scott《Rodeo》| Via Travis Scott
回到 Travis Scott 的這款 Action Figure 上,雖然是由 McDonald’s 發行的玩具,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屬性顯然和日常的開心樂園套餐玩具不一樣。嚴格意義上儘管沒有「潮流玩具」這一類別,但要是為這款 McDonald’s 玩具定性的話,「潮流玩具」似乎要比「搪膠玩具」更顯貼切。
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往往不會不局限於單一形態上,反而是串聯和多元的,年輕人能接觸的「層面」總是錯綜交雜的狀態。隨便腦補一下的話,同時喜歡街頭潮流服飾、愛穿球鞋、聽 Travis Scott 的歌和吃 McDonald’s 的人,能想像出不是一般的多。麥當勞似乎正好瞄準了這一點,將兩個原本不同領域的超大 IP 進行捆綁,其跨界性質有點像 UNIQLO 與 KAWS 的合作一般。
Travis Scott《Rodeo》玩偶周邊 | Via Amazon
實際上,推出玩具的契機也可以在 Travis Scott 之前的動態中窺探一二。McDonald’s 為 Travis Scott 推出的這款限量玩偶實際上不是他第一次在玩具品類上的嘗試,相信許多樂迷這時已經想起了 Scott 專輯《Rodeo》封面中的那個經典玩偶形象。
Travis Scott x《Fortnite》玩偶周邊 | Via Youtube @DNA SHOW
Travis Scott 不僅將以個人形象衍生而來的玩偶打造為專輯封面,同樣也為這張專輯製作了官方的玩偶周邊。2019 年,這位人氣說唱歌手合作遊戲《堡壘之夜》時,不僅在遊戲局內提供了個性化的虛擬外觀,由其官網推出的《堡壘之夜》系列玩偶亦成為了許多粉絲的「心頭愛」。在坐擁高人氣玩偶同時,Travis Scott 本身引發的「明星效應」在這一方面發揮的作用同樣頗為可觀。
如今說 Travis Scott 是流行音樂、嘻哈音樂與潮流圈的「現象級人物」應該不為過,不僅自身擁有大量的粉絲基礎,與潮流、時尚領域中各大品牌、主理人的關係亦十分密切。如此一來,其所具備的商業潛質可見一斑,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們來說 —— 在與年輕人文化相關的領域中,其實都能感受到 Scott 龐大的輻射影響力。
Travis Scott 可能是同期說唱歌手中最為熱衷於將自己的形象製成 Action Figure 的一位,說到這裡,或許也要提到美國玩具領域對於青年群體的影響。除了日本地區之外,如今許多市面上大為流行的玩偶 IP 亦出自美國動漫、影視作品,例如 MARVEL 與《STAR WARS》系列,至今仍擁有眾多手辦粉絲,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手辦這種二次元文化或許早已為滲透入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Travis Scott x《堡壘之夜》虛擬形象 |Via Fortnite
SONY 與 Travis Scott 的合作於今年下半年展開 | Via Forbes
Travis Scott 在去年與《堡壘之夜》達成合作之後,今年下半年又迎來了另一位「二次元」合作對象,不過這次不是遊戲單位,而是遊戲機主體 SONY PlayStation 5 ,實際上兩次的合作都可以被視為 Travis 對於二次元文化接納度較高的表現,這其中囊括遊戲、動漫以及手辦等等,亦是 Travis Scott 「巨星效應」在一個非專職領域上的體現。
本質上來講,「明星玩偶」的出現可以被視為一場具有「雙贏性質」的跨界合作,因為明星本身的影響力令玩具領域受到更多受眾的關注,對於整個市場起到了一種開拓性的啟發。
Travis Scott 玩偶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恰恰是最好的證明。實際上在官方合作之餘,這一 IP 所具備的人氣亦促使一些客制單位、設計師團隊展開更多的聯想作品。不過由於大多數 custom 作品都沒有獲得明星本人的肖像授權,因此也無法面向市場發售,僅作個人作品展示的用途,如在 McDonald’s x Travis Scott 官方合作發布之前,韓國 3D 藝術家 ccreatt 便率先發布了一款以 McDonald’s x Travis Scott 的玩偶設計,僅作為個人作品的關係也只能飽飽眼福罷了。
ccreatt 打造的客製版本 McDonald’s x Travis Scott 掛卡玩偶 | Via IInstagram @ccreatt
從反響上看,Travis Scott 這次的「巨星效應」可謂體現無遺,相信數年之後,它很有可能會像當年 BAPE PLAY 之於 NIGO 和陳冠希的玩偶代表作一般,成為「潮流玩具」發展歷程上的又一個閃光點。
WRITERKWIZ
來自 PSY.P 和 Heizy 的「潮流搶答對決」– GAINGAIN
OH MY GOSH!一張見證歷史的廠牌專輯誕生了…
明天發售之前,來看看 GD 親自介紹 Nike 全新合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l-_EHYBdHeNs4oxlu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