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你還能在施工單位撐多久?

2019-10-09   土木在線

搬磚張我前段時間逛某乎的時候看到一條熱搜「你還能在施工單位撐多久?」,每次看到類似的問題我都要看看大家的「抱怨」,畢竟我們這個行業「唱衰」的人相當多。看到題主的用詞「撐」,我就能想像得到這是超有畫面感與故事的男同學。那我們就通過幾個不同的專業職務來看看施工單位的那些事兒。

工地預算員

某中建,剛到工地時還會化化妝,慢慢的打個底,慢慢的清水洗臉,偶爾出去一趟看著穿著好看的小姐姐,不知道是有多羨慕,最近在糾結辭職,原因是不想和社會脫節,想過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朝氣,什麼到工地學習的快,到了才知道基本上全是自學,如果你想過精緻的生活就別到工地了,這裡面基本全是糙漢子。 作者:橘子

棟號長

看了關於建築行業的許多抱怨,我很意外,因為和我的看法差別很大。

第一,建築施工行業灰色收入並不高。我從14年入行,大約14年15年這兩年,項目上部分人有灰色收入,但是這種收入比工資性收入少得多。而且這種收入風險很大!至於現在這幾年,說實話在我的視野內已經絕跡了。

第二,建築施工行業入行是很容易,但是入門很難。我入行大約第三年學會全套的放線技術,對各個工藝都有理解,規範和做法較為熟悉。恕我直言,那些只乾了一兩年的,可能連門都沒有入,一棟樓都管不了。我見過不少工作五年,開會還在說衛生間抹灰要摻石灰,不然砂漿不好用;什麼這裡抹灰太厚,要用抗裂砂漿等等。

建築這一行入門難的很,管你多高天賦念了多少書,剛來施工方,求求你少說話,把自己該做的做好就行了。剛入行請別張口閉口談什麼規範,你什麼水平,沒幾句話就暴露了。一知半解的談規範,談管理,對工程是一種傷害。

所以並不是薪資低,而是很多人連門都沒有入。不談達到什麼級別和境界,只要做到能夠和工人心平氣和的交流,工人說這樣做不行,能夠聽取他的意見做出判斷,告訴工人應該怎麼做,沒有月薪5000可以來找我。如果你說能夠管一棟樓,月薪沒有8000來找我。如果說你還懂做方案,cad熟練,懂工程資料,基本上干到總工月薪12000妥妥的。

我本人大約工作三年後能管一棟樓,月薪8000管吃住社保。一般來說工作三年自己爭氣的話,都有主管級或者棟號長級水平,工作六年能到總工和工程經理的水平,月薪12000左右。考到一建,看行情還能繼續增加。管吃住社保基本上一年能存80%的工資,這數目比不上知乎平均水平,但是我覺得不低了。建築施工單位,不問學歷,不問出身,人才匱乏,給每個人同等的機會,已經可以了。

第三,建築施工單位沒有那麼強的中年危機。各行各業行業發展都有周期的,中國經濟騰飛也不過二十多年,你看看哪個行業是經久不衰的?施工單位不能保證你多富貴,管你一生溫飽還是可以的。

總之,施工行業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行業罷了,看你適不適合。大多數鍵盤俠,其實連這一行的門都沒有入。 作者:冷稀飯

物資部

工地乾了快九年了,感覺時時刻刻在崩潰的邊緣,前段時間實在壓力太大跟人力資源部提了辭職回家冷靜了整整十天,沒耐得住家裡年邁父母的勸說和自己的一些個人原因吧,又回到了工地堅持,目前仍然在職。

物資部相對而言比工程部好一些,也僅僅是相對而言,各種材料各種檢查各種資料,檢查的時候也是忙到腳不離地。

其實與我而言,在工地干長了,辛不辛苦真的也沒什麼,可實在受不了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你哪怕一個月給我一個早晨睡懶覺的空行不行?答案是不行,你沒有一丁點個人時間。最近這段時間談了個女朋友,真的覺得很對不起她,別的情侶不說每天見面吧,起碼隔幾天見個面一起去超市買買生活用品,逛逛街散散步,一起去菜場買個菜回來燒飯,洗衣服,正常人的生活,不過分吧?對在工地工作的我來說,這簡簡單單的一條真的蠻難的。

真心勸說各位學弟學妹,如果可以千萬不要來工地,這個單位不適合家庭觀念重的人,太他媽熬人了。 作者:安靜

路橋

我算是完蛋嘍,學的房建,乾了四年的路橋。現在發現我除了這行啥也不會做。還背著房貸,已經訂婚,準備結婚。加上領導得賞識,發展前景也還好,我竟然一點都不想離開。我......腦子壞了了吧?就這樣,挺好!

工程單位(中鐵、中建、中交類)發展軌跡有很多種,給大家說一個比較理想的職業發展情況:

第一年,畢業在施工單位是菜鳥也就是學員;第二年,畢業一年學員轉為技術員(技術主管)基本工資帶補貼,給單位提交報告職稱升為助理工程師;第三年,一個工地結束,第二個工地開始升為工程部副部長,擔任技術負責工作;第四年,工程部長,工資上浮一級,主要負責工地整體管理,工程部包括測量班、試驗室、技術部;第五年擔任工程部長兼任副總工,給單位提交論文及助理工程師轉工程師論文,主要負責工程部及配合總工程師管理項目技術工作;第六年,總工程師,工資年薪制,主要是工程技術總負責階段,處理各種變更及對外協調技術解釋工作,配合項目經理管理施工;第七年成功由總工程師變身項目經理,主要負責項目總體布控把握對外協調,向甲方要帳,與勞務隊材料商周旋,與各種政府單位溝通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這是理想狀態下的晉升之路,當然了,不同單位、職位和個人都有差別。

職業有時就像園林植物一樣,我們在配置園林造景的時候需要了解植物的「本性」,有的喜陰,有的宜陽,有的喜燥,有的樂濕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與人生歷程,不能千篇一律地去概括一個職業是否符合哪一類人,園林屆有句話叫「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雖說是形容園林造景的,但我覺得也適用於人,我們還是要根據自身的喜好與特點來選擇,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價值。別人的經驗只可以參考,到底能撐多久還是冷暖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