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老照片,現在基本看不到了

2019-07-07     醬酒直通車

文章源於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

導 語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農村活躍著一群經過簡單培訓,沒有編制的赤腳醫生,憑藉著及其簡陋的醫藥設施和走家串戶的熱情,擔負起數億中國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工作,留下人民溫暖的記憶。

圖一 | 部隊衛生隊為萬山漁業大隊民兵營培訓的「十姐妹班」

1965年,為響應「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當時的萬山守備部隊衛生隊,從萬山漁業大隊民兵營里挑出9女2男培訓,組成了民兵營衛生班。196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十姐妹班」。當時,萬山大隊共有10條船,「萬山十姐妹」剛好每人跟一條船。其實就是海上的「赤腳醫生」。

圖二 | 她被稱為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王桂珍,是電影《春苗》原型

當年的「赤腳醫生」們,也沒有辜負毛澤東的期望。他們生活、工作在農村,為廣大農民治病,真正是「為人民服務」號召的實踐者。直到今天,「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仍然是那個時代的農民對「赤腳醫生」最溫馨的回憶。

圖三 | 赤腳醫生的身份是農民,背著一個裝有簡單醫療器具和藥品的醫藥箱,農民們生了病,隨叫隨到,沒有病人時候他們就下地幹活。

那個年代,「赤腳醫生」們的身份還是農民,就生活在農村,靠掙工分(補貼也是以工分形式出現)生活,因此農民們養得起。他們就是本村人,與當地農民血肉相連;即使是知青擔任「赤腳醫生」,也是村裡的人,因而農民用得動。他們手中沒有很好的醫療設備,都只背著一個裝有簡單醫療器具和藥品的醫藥箱,農民們生了病,隨叫隨到,不分時間地點天氣。沒有病人時,他們就下地幹活。「放下藥箱下地,背起藥箱出診」,是「赤腳醫生」的生動寫照。

圖四 |赤腳醫生手裡有「兩件寶」,一個是銀針,一個是草藥,治療靠銀針,草藥山里尋,圖為赤腳醫生在山裡採藥。

當年的中國農村還普遍貧窮,合作醫療能夠提供給「赤腳醫生」使用的藥品很匱乏,他們手中有的只是一般的止疼、消炎針劑、紅汞、碘酒和阿司匹林等。為了增加為農民治病的藥品,減少農民的醫藥負擔,他們經常上山採集中草藥。此外,「赤腳醫生」還肩負著當地農民的衛生防疫保健工作任務,國家組織的各項涉及全民的防疫、保健工作落實到占人口90%的農民身上的,都是「赤腳醫生」做的。

圖五 | 《「赤腳醫生」手冊》不僅全國赤腳醫生人手一冊,正規醫院的醫生也人手一冊,供他們為病人治病時參考,在今天許多國家的書店裡仍有英文版的《「赤腳醫生」手冊》。

20世紀70年代初期,中國開始改善與西方關係,「赤腳醫生」的事跡也隨之傳到國外並產生了很大影響。1969年,以黃鈺祥為主編寫的《「赤腳醫生」培訓教材(供南方地區使用)》出版。1970年,由上海中醫學院、浙江中醫學院等集體編著的《「赤腳醫生」手冊》由「上海市出版革命組」出版。這兩本書以醫治農民常見病為中心,清晰明了,簡單易行,實用性強,不僅成為「赤腳醫生」學習的必備教材,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其中的《「赤腳醫生」手冊》,不僅全國的「赤腳醫生」人手一冊,正規醫院裡的醫生也人手一冊,供他們為病人治病時參考。許多普通百姓也買來閱讀以增加一些醫學知識,對照它來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情況;生病的人也通過它來了解一些治療方法。甚至有人說,《「赤腳醫生」手冊》是當年發行量僅僅次於《毛主席語錄》的書,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赤腳醫生」手冊》出版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譯成5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在今天許多國家的書店裡,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腳醫生」手冊》。

圖六 | 一位身著白襯衫的「赤腳醫生」正為農村小孩治病。

「赤腳醫生」手中有「兩件寶」,一是銀針,一是草藥。「治療靠銀針,藥物山里尋」,是當時農民形容「赤腳醫生」工作情況的一個順口溜。「赤腳醫生」這兩件寶,治療一般疾病是有效的,又花不了多少錢,因此深受廣大農民歡迎。「赤腳醫生」也因此成了廣大農民健康的守護神。

圖七 | 南京知青屠苔麗在鄂托克旗古拉公社醫院學醫做赤腳醫生。

作為農民健康的守護神,「赤腳醫生」除了要有一定的醫療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有一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農民中只要有人生了病,「赤腳醫生」就會第一時間趕到病人跟前。在草原,在山區,經常可以看到「赤腳醫生」頂風冒雪、爬山過河的身影。

圖八 | 《深山採藥》17師易縣場站衛生隊的同志和當地赤腳醫生在琅琊山上採藥。

圖九 | 邊勞動邊看病是赤腳醫生的光榮使命。

圖十 | 傳奇人物——在延安插隊成為赤腳醫生的北京知青孫立哲在為鄉親看病。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華醫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ehNRGwB8g2yegNDQXvj.html













消失的農家豬

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