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蟹圖
絹本設色 28.4cm×28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寫道:
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鳥禽魚,則古不及近。
花鳥畫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彩陶器皿上,後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在宋代大放異彩,據《宣和畫譜》記載,當時宮廷藏畫見於著錄的作品中,有三十位花鳥畫家,近兩千件作品,所畫花卉品種達兩萬餘種,可見花鳥畫創作在宋代的發展盛況。
宋代花鳥畫的形式有立軸、有長卷,但更多的是咫尺幅度的冊頁,尺寸大多在30cm左右,亦稱小品。冊頁尺幅雖小,但其蘊含的美學,哲思卻不亞於大幅的長卷或立軸。
花鳥畫的題材則相當廣泛,狹義的花鳥畫指花卉與飛禽,廣義的花鳥畫泛指的是各種動植物,蔬菜、瓜果、草蟲、游魚、貓兔、松鼠等,皆可入畫。宋畫小品可謂是把自然界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都集中在這尺幅大小的畫面中,繪出了花鳥畫的黃金時代。
紅梅孔雀圖
絹本設色 24cm×32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青楓巨蝶圖
絹本設色 23cm×24.2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非子曾論畫曰:
犬馬難,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也,故難。鬼神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意思是畫狗馬之類的動物比較難,因為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而畫鬼怪則比較容易,因為誰也沒見過鬼魅是什麼模樣。可知把生活中熟悉的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形之於筆並非易事。
吳炳 出水芙蓉圖
絹本設色 23.8cm×25.1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出水芙蓉圖》傳為畫家吳炳的作品,畫家幾乎是以照相機式的方式刻畫了一朵近乎完美的荷花。圖中紅花綠葉占據整個畫面,這種豐滿的構圖似乎使我們有以一花而見一池的錯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也被表現得入木三分。
出水芙蓉圖(局部)
花瓣的描繪技法類似「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
提到宋畫還有一個繞不開人的就是宋徽宗趙佶,他親自主持畫院,開設畫學,並廣集天下畫士名手,這使得北宋的花鳥畫創作日趨繁榮,可以說是他把宋代花鳥繪畫推上了高峰。
在花鳥畫的創作上,宋徽宗崇尚格法,重視內修,強調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熱衷於客觀地描繪事物,追求自然生動的藝術意境。
趙佶 梅花繡眼圖
絹本設色 25cm×25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幅《梅花繡眼圖》簡潔雅致,僅折枝一叢,繡眼一隻,卻繪出生動的自然世界一角。斜橫交錯的樹枝,狀若嬌羞和欲展未開的梅花,輕巧靈動的山鳥都被宋徽宗舒展自如的筆調錶現得淋漓盡致。
宋代以花鳥畫著名的畫家還有李迪、李安忠、林椿等。他們甚至以一生的時間,專注於畫某一種鳥類,或某一種花果。他們不斷的觀察研究,用「格物」的精神,為大自然中的花鳥、草蟲留下最美麗的神態。
林椿 果熟來禽圖
27cm×27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畫家選取果木的一枝寫秋景,以活潑的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描繪了枝葉、果實的色彩和禽鳥的情態,大不盈尺卻美輪美奐。在飽滿豐碩的果實和小鳥怡然自得的鳴唱中,畫外的情趣、詩意與畫意相結合,加強了花鳥畫借物抒情的意蘊,令人賞心悅目。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
宋人以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
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
以高妙的筆法借物寓心,
在咫尺之間,繪出了花鳥畫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