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老香港」,不少人只能想起唐樓、鐵皮招牌這樣的畫面。但其實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老香港」。
真正的「老香港」有著大批有歷史韻味的近現代建築,但不翻查資料都難以看見,因為這是香港自己拆掉的!
香港20世紀30-40年代的模樣,跟上海很像。
然而隨著香港70-80年代的發展,英殖時期,港英政府團滅了這批優秀歷史建築。不得不說,看到這場落在建築身上,可見可感的歷史變遷與流逝,真為香港感到可惜。
滙豐總行大廈
第一代(1866-1882)
上圖左二就是第一代滙豐總行大廈。
1866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決定購入該地皮。第一代滙豐總行一直運作到1882年,而後籌備第二代大廈建設。
第二代(1886-1933)
第二代總行大廈於1886年落成,於1933年拆除重建。
需要說明一下,此時,拆除重建都是正常的工作,因為即使到了1933年,全世界還遠遠沒有形成近代建築保護的意識。但是,再往後就不一樣了。
第三代(1935-1981)
上圖中間的建築就是第三代總行。它建立的時候,旁邊的樓宇都比較矮(看下圖)。
這座芝加哥學派的總行大廈在1935年正式啟用。
大廈內採用裝飾藝術風格,設有高速升降機,大堂以歐洲大理石裝潢,圓穹天花上馬賽克拼圖描述東西方工業與貿易往來,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建築物,也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
但它還是卒於1981年7月。
都已經20世紀80年代了,國際上已經初步形成了近現代建築保護的意識。如此優秀的建築,沒逃過港英政府之手,並隨之建設了第四代滙豐銀行大廈。
這座承載了數十年「香港金融風水戰」話題的大廈不是說不好,它也是名家設計的。但是它確實踩踏了第三代的歷史。
渣打銀行大廈
第一代(1885-1940s)
第二代(1945年-1970s)
下圖左一是渣打銀行。
第三代(1980-1987)
左一是同期的滙豐總行,左三才是渣打銀行。
第四代(至今)
第三代渣打銀行在1987年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來新的大廈
海事處總部大樓
大樓建於1906年,作為海事處總部,並在1983年被拆除,就沒有前者第二、三代之類的待遇了。
在香港公園圖書館找來的圖(各個時期的海事處總部)
香港郵政總局
到這裡,香港郵政總局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建成於1911年,1976年拆除的時候曾經遭到保護古建築人士的反對。
然而在港英政府的時代,香港普通人基本很難動搖政府的政策。大樓最終仍於1976年被拆毀。
香港會
香港會1897年建成,1981年被拆除重建為香港會所大廈。
在原址上取代香港會的香港會所大廈是這樣的
九龍車站
九龍車站又稱尖沙咀火車站,於1916年落成。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阻止車站被拆毀,香港古蹟學會曾於1978年2月籌集了15000個簽名,直接向英國女王伊莉莎伯二世請願,希望王室干預。
最後王室決定讓拆毀工程於48小時內開始——這很難讓人覺得不是故意的。
現在變成這樣
有人說,建築都這麼多年了,也要換新的了。但是在建築迷的眼中是不一樣的。
香港人視若珍寶的城市記憶,英國人完全不在乎,只要妨礙英國人掙錢的東西,通通一律拆除。
在港英政府大規模的拆除以後,如今香港近現代歷史建築無論是數量和質量,已經遠遠無法與天津、青島、武漢、濟南、廣州相比了,更不要說上海。
所以每當看到有香港年輕人揮舞英國國旗,緬懷港英時代,就讓人感到可笑。
古建築一旦拆毀,就永久消失了。再重修,那也只能是假文物,真仿古了。
請不要讓曾經的悲劇,一次又一次上演。
(公眾號同名:銀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