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閱趙州:柏林禪寺,傳承千載的禪茶祖庭重現生機

2019-08-26     趙縣生活圈

柏林禪寺

柏林禪寺,坐落於趙縣縣城東南角,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唐代以前稱觀音院,南宋時改名永安院,金元更名為柏林禪院,自明代起稱為柏林禪寺。

▉古塔映雪

柏林禪寺史稱「畿內名剎」「古佛道場」,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據史料記載,唐代玄奘法師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期,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逐漸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遂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及至金代,禪宗式微,律宗日盛,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後至元代,禪宗又盛,柏林禪院逐漸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柏林禪寺逐漸呈鼎盛態勢。但自清末以來,柏林禪寺屢遭破壞,所遺古建築逐漸被毀。

清代以前,柏林禪寺內建築保存基本完好,南北縱列摩尼殿、毗盧殿、大慈天王殿、金剛殿、山門等五座大殿,並有前後閣、十方禪院、觀音堂、將軍廟等眾多古建築,古柏森森,碑碣林立。相傳大殿內存有「文武水」壁畫,為唐代畫師吳道子所作,畫工極為精妙,水勢波濤洶湧,人們走入大殿時會有被大水淹沒的感覺,民間有「趙州水,曲陽鬼」的說法形容其生動逼真之態。

柏林寺塔

柏林寺塔即真際禪師塔,全稱為「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元代天曆三年(1330年),為紀念晚唐高僧從諗禪師而建。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林寺塔

從諗禪師是禪宗六祖惠能之後的第四代傳人,80歲時行腳趙州,被眾僧迎入觀音院駐錫,凡四十年,開創了趙州禪風,「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吃茶去」等公案影響了後世一千多年。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從諗禪師圓寂,壽高120歲,唐昭宗諡封他為「真際禪師」。

柏林寺塔為磚木結構的密檐式實心塔,平面呈八角,共七級,高28.3米。此塔設計精巧,斗拱宏大,高聳巍峨,雕琢精細,是我國古塔的代表性建築。

清末以來,柏林禪寺日漸衰落,1956年文物普查時,寺內僅存摩尼殿、大慈天王殿、柏林寺塔及二十餘棵古柏。20世紀60年代的,摩尼殿、大慈天王殿先後坍塌拆除,殿宇無存。20世紀80年代以來,柏林禪寺得以重建,普光明殿、鐘鼓樓、觀音殿、藏經樓、禪堂、懷雲樓、開山樓、會賢樓、指月樓、雲水樓、香積樓、古佛庵、關房、佛學院、文殊閣、普賢樓、萬佛樓等建築相繼建成,千年古剎重新煥發生機。

編輯:羅東 郭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P8P52wBJleJMoPMqM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