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膽小?光說「別怕」沒有用,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2019-10-26     流星在天涯海角

三歲的女兒最近有了一樣令她害怕的東西——客廳的吊燈。

每天經過時,她總是縮著脖子,從旁邊繞道飛速跑過,還時不時抬頭偷瞄,眼神里滿是驚恐。

對此,我很是想不通。平日裡司空見慣的一樣東西,怎麼好端端地忽然成為了孩子的心魔呢?

拿這事跟我嫂子吐槽,她笑著問我是什麼反應。我不假思索地蹦出三句話:

「寶貝,沒事的,不用害怕。」

「你是一個勇敢的好孩子,別怕。」

「一個吊燈而已,又不是沒見過,有啥好怕的!」

的確,這就是我日常反覆跟女兒說的,但壓根就不起效果。小傢伙對那個吊燈,始終保持著迷之恐懼。

見我無奈的樣子,嫂子意味深長地說道:「其實,你一開始就說錯了。孩子害怕時,千萬不能一味給他們壯膽!」

這句話,讓我震驚了。

01

「你別怕」,真的能讓孩子不再害怕嗎?

嫂子跟我說起小侄子諾諾的經歷。

諾諾小時候是個膽小的孩子,有各種各樣害怕的東西——他怕過月亮,怕過廁所里的抽水馬桶,怕過媽媽衣櫃里的豹紋圍巾......

為此,嫂子一度用同樣一句話來安撫他:「寶貝,別怕!」但效果甚微,諾諾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東西時,照樣嚇得找媽媽。

終於有一天,當諾諾被一隻蚱蜢嚇到後,嫂子忍不住說了他:「沒見過像你這麼膽小的孩子!」沒想到這句話讓小侄子情緒崩潰了。

他朝著嫂子委屈地哭喊道:「你每次都讓我別怕這個別怕那個,可我就是害怕啊!你看,這個蚱蜢萬一鑽到我耳朵里怎麼辦呢?你們大人個子高,能躲得遠,當然體會不到我的心情了!」

嫂子告訴我,直到那一次她才意識到,大人用自己固化的思維想當然地看待孩子的恐懼是多麼膚淺。

很多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物,在孩子眼裡卻有足夠的緣由讓他們心驚肉跳——

月亮只在晚上出現,像妖怪的眼睛;

馬桶里藏著一隻怪獸,會定期咆哮著把所有東西都吞下去;

媽媽的圍巾有斑紋,可能會變回一頭豹子;

......

而只有當站在孩子角度時,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害怕的原因。

嫂子說道:「從此之後,我再也沒有向兒子強調過要勇敢。因為,那麼做非但不會讓恐懼的根源消失,反而會讓孩子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變得愈發害怕起來。」

原來,孩子害怕時,並不是拚命鼓勵他們不要怕才對啊。

每個孩子都有害怕的權利,他們的感覺值得被尊重。我們大人有什麼理由忽略並剝奪他們體驗這種情緒的自由呢?

嫂子的一番話,讓我恍然大悟。

02

恐懼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體驗

《魔法歲月: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一書中提到,孩子由於「原始心理系統還沒有被理性思維征服和取代,所以總會出現令人費解的恐懼。」

其實,這種情緒非常普遍。

曾有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

害怕伴隨著孩子長大,而不同年齡段孩子懼怕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嬰兒時期,寶寶會怕飢餓、孤獨、噪音、以及任何引起生理上不舒適的因素。

而等他們長大後,害怕的對象就更多了——黑暗、死亡、獨處、昆蟲、動物、陌生人、任何未知的事物、自己想像出來的怪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害怕的產生無法避免,也相當正常。事實上,這也並非是壞事。

幼兒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就曾指出,適當的恐懼能夠幫助孩子獲得認知、適應環境。

所以,面對孩子內心翻滾的恐懼之情,家長不必簡單粗暴地否定和阻止它,也無須刻意祛除或迴避它。

我們不妨改變角度,用一種開放而積極的姿態來對待這一切。

03

孩子害怕時,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曾說:「人類最原始且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孩子的漫漫成長路,註定會充滿各種未知的挑戰。

教會孩子正確處理自己隨之而來的恐懼之情,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

1. 陪伴孩子一起面對。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集,葉一茜帶著何潔的兒子七寶去攀岩。開始時,七寶因為怕高,一度拒絕嘗試。

對此,葉一茜並沒有簡單地讓七寶不要怕。她始終耐心地陪在孩子身邊,不斷鼓勵他:「咱們試試看。」

葉一茜的親自陪伴極大地緩解了七寶的恐懼心理。他勇敢地邁出攀岩第一步,最終成功完成任務。

美國兒科專家威廉•科爾曼曾指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們害怕的事物,並且客觀地處理他們的恐懼感。如果大人忽視孩子的恐懼感,那他們的恐懼永遠都無法消除。」

所以,當孩子害怕的時候,不妨靜靜地陪伴左右。

只有引導孩子全然體驗和感受這一切,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培養出應對恐懼的內在能力,從而成功克服它。

2. 用安撫物給孩子寄託。

動畫片《史努比》中,小男孩萊納斯有一條隨身攜帶的毯子。他時時刻刻都抱著它,累了躺在上面睡覺,遇到挫折時把頭蒙在裡面逃避。

對其極度依戀的萊納斯說:「那個毯子吸收了我所有的恐懼和挫折。」

其實,安撫物作為孩子安全感的寄託,能夠很好地分散外界各種不確定因素帶給他們的焦慮。

比如安撫小熊,在孩子心目中,它會在晚上化身小鬥士,替自己驅散前來搗亂的怪獸。

因此當孩子害怕時,為他們提供幾樣特別的安撫物,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3. 巧用方法淡化恐懼。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廣州有一家醫院,為了緩解孩子做手術時的懼怕情緒,醫生把運送患兒的平床改成了玩具小汽車。

小患兒在手術前,將會開著小汽車進入手術室。

而此前還有一家兒童醫院,把CT檢查裝置設計成兒童冒險樂園的樣子,讓小患兒的配合度大大提高。

當孩子不得不面對一些令人害怕的事情時,我們可以用充滿趣味的方式讓整個過程變得好玩活潑起來,從而淡化恐懼感,讓孩子心態放輕鬆。

4. 引導孩子多加體驗。

曾經看過一個小視頻。有個小男孩在水裡感受到了浮力作用,但因為不會游泳,他拚命拽著繩子,害怕得哇哇大哭。

這時候,旁邊的大人扶著他雙腳踩地,他一下子站立起來——原來,水一點都不深,只沒過了他的腿部。孩子瞬間就止住了哭泣。

很多害怕源自於陌生,而幫助孩子克服它的最好辦法就是多體驗。

親身經歷過,經驗和見識增長了,心裡頭有了底氣,焦慮和懼怕感自然而然也會隨之消失。

說回女兒害怕吊燈的事。自從跟嫂子聊完天之後,我再也沒有跟她說過「不要怕」。

相反地,我會蹲下來,陪著小傢伙一起從相同的角度觀察這個燈,一起分享對它的印象。

終於有一天,女兒偷偷告訴我:「媽媽,你看那個燈,好像一隻大蜘蛛呀,我怕它掉下來。」

那麼多天的疑惑終於揭曉,我無比欣慰,又忍俊不禁。

而原因找到之後,我對女兒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很快她就不再害怕了。

很慶幸,我用對方法,打開了女兒的心扉,走進了她的心裡。

由此,我才得以了解她的真實想法,從而能夠對症下藥,真正解開她的心結。

其實,恐懼和害怕都是成長的體驗。我們的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體驗中,不斷收穫勇氣、得到成長。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經歷這一切的時候,被用心呵護、被溫柔以待。

而待他們順利度過之後,終將會是一個更加強大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P7sCG4BMH2_cNUg13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