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中華民族詩歌史上的標誌性人物。他被尊稱為「詩仙」,在他的身上,融匯了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精神,融匯了道家無為無情和逍遙精神,也有佛家的解脫和放下執著精神的影子。
當然,在李白的身上,主要還是儒家精神在起作用。雖然他曾經無情地諷刺儒家,說「我本楚狂人,高歌笑孔丘」;他也曾經失望地說,「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但他心中一直澎湃著儒家和縱橫家的志向,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慨然發聲,他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知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說白了,李白覺得不做宰相就對不起自己。除了儒家和縱橫家,墨家的遊俠精神,對李白影響深刻。他說「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垂帷復何益」,這說明,他更喜歡做一個快意恩仇的俠客。
現在的遊俠精神只存在於金庸先生的小說里,他們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或扶貧濟困除暴安良;或快意恩仇與世爭鋒;或滄海一笑隱居南山,但在春秋戰國一直到隋唐時代,遊俠卻是現實中的存在。司馬遷在《史記》中精闢概括了遊俠的精神:「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在李白的身體里,一直激盪著遊俠的精神,他熱情地歌頌魯仲連、劇孟那樣的俠客,他熱情描繪那些重然諾輕生死的遊俠們,李白的《俠客行》一詩,可以說是他崇尚俠義精神的具體體現。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在詩中,李白表達了對俠客精神的理解。第一,俠客必須擁有絕世的武功。第二,俠客必須有拯救天下的壯志。第三,俠客還要有視利祿富貴為糞土的淡泊精神。其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可能就是李白年輕時候的寫照。那麼,李白會不會從小習武,或者說他就是一個一身武功的俠客呢?
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勇敢尚武是唐朝士人集體審美風尚。
李白詩歌中有典型的「盛唐氣象」。所謂詩歌中的「盛唐氣象」,指的是盛唐時期的世人有尚武之風,有強大的自信心,這是一種積極人世的精神。盛唐知識分子普遍呈現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渴望投身邊塞建功立業的審美意識。而唐詩中的尚武之風則在這些邊塞詩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除了李白之外,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帶動了遊俠之風的蔓延。唐人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所以,李白從小習武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李白還說,這些俠客即使是死了,「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連比較佛系的王維都熱情地歌唱,「縱死猶聞俠骨香」,可見盛唐時期的尚武風尚,是當時流行的審美思潮。
二、李白的出身和性格,讓他尚武精神更為濃烈。
李白極有可能是個武功高強的俠客,不過由於他是天縱之才,在文學上的光芒,掩蓋住了他的武功高強。李白的家庭有胡人血統,即使沒有胡人血統,他們家族曾經在胡地居住生活,胡人的弓馬射箭的傳統,肯定也會對李白產生影響。
李白後來生活在四川青蓮鄉一帶,那裡民風彪悍,且唐朝的統治影響力,在這裡比較弱,百姓械鬥比較常見。所以李白極有可能習武。李白身上有孟嘗君那樣的一擲千金的豪俠精神。李白在揚州期間,帶著大把的錢,與朋友豪飲瘋玩,並慷慨解囊接濟落魄公子,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他告訴朋友說,「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日貧」,這正是俠客的樂善好施視金錢為糞土精神的具體體現。另外,李白身上有孟子那樣「說諸侯而藐之」的不畏權貴平視王侯的獨立個性。傳說中他可以讓高力士脫靴,讓楊貴妃磨墨。他天性狂放,他曾經說「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所以,沒有什麼能讓他低下高貴的頭顱,因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是我不得開心顏」!
三、與李白關係密切的朋友均有記載。據《新唐書》記載,「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宣和書譜》記錄「及長好擊劍,落落不羈來」;李白的門人兼朋友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李白年輕時候曾經殺過人,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崔宗之《贈李十二》中也說,「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看來,李白平時總是在袖子裡藏著匕首,隨時準備與豪強少年們血拚一番。
四、李白自己親口所說。
李白是個極為天真浪漫的人,心裡藏不住秘密,按理說殺人這件事情,應該秘而不宣的,而李白不僅把殺人的事情寫進詩中而津津樂道,甚至還寫進建立中誇誇其談。李白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說,「託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當朝揖高義,舉世欽英風」,儼然一個武林豪客的形象。在《結客少年行》中說,「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看來他還是當街殺人。在《白馬行》中更是殘暴:「殺人如剪草,劇孟同游遨」。李白對自己的一身武藝頗為自豪,找工作投簡歷,都是首先說自己的劍術高強,然後才說自己的文章天下聞名。李白曾在《與韓荊州書》中說,「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
其實,李白的意思很明白,在文人中,他的武功最強,在武士中,他又是天才的詩人。
李白就是這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