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提示鈣化灶,MRI和生化鈣水平正常,究竟為何?又該如何診斷治療?一起學習一下最新一期(1月2日)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AJNR)的臨床推理吧!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簡要病史
在3天前的一場橄欖球比賽中,15歲男孩頭部受傷2次,隨後被送往急診室。影像學如下:
圖1 A-C:患者CT圖像 D-F:患者母親MRI和CT。
額葉白質(A和C)和蒼白球(B)呈高度衰減病灶,齒狀核(D)和小腦半球(E)的T2WI上提示低信號,而基底神經節和齒狀核(F)呈高度衰減。)
病例背景
在本病例中,患者有癲癇病史。然而,2年前做過的一次核磁共振成像並提示鈣化,CT上看到的鈣化。生化檢測顯示血清鈣、甲狀旁腺激素、鐵和鎂水平正常。進一步的病史顯示有家族史,患者母親的顱內表現相似。
診斷
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PFBC)。
原發性家族性腦鈣化(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曾被稱為Fahr病,文獻中至少提過35種名稱。該病的主要特徵是雙側豆狀核鈣化,也可累及丘腦,尾狀核和齒狀核。小腦,腦幹,半卵圓心和皮層下白質也可能受累。
臨床表現
PFBC通常是通過影像學偶然發現,只有小部分顱內鈣化患者存在臨床症狀。既往文獻報告了三種類型,如下:
兒童早期發病:特徵是智力發育遲緩,運動和發育輕度延遲
早發(<30歲):神經、精神症狀
遲發(<50歲):痴呆和運動障礙
其他症狀包括癲癇、慢性頭痛、眩暈、尿急和尿失禁。
診斷要點
CT顯示雙側蒼白紋齒狀鈣化有提示作用;
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通常包括運動和/或神經精神障礙)
發病年齡通常在40-50歲,或早或晚
生化異無常或無提示代謝、線粒體或其他疾病的臨床特徵
無缺血性、腫瘤性、感染性、毒性或創傷性原因
家族史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一致
基因檢測:在臨床診斷為PFBC的患者中,半數以上的患者存在PDGFB、PDGFRB、slc2a2或XPR1基因中的雜合子致病性變異。
鑑別診斷
創傷性腦損傷:最常見的挫傷部位是眶額部和顳前部。軸索損傷的部位在皮層下和胼胝體區域。
鈣代謝紊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假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假性乙狀旁腺功能減退;基底節對稱性鈣化;但是以上情況血清生化指標異常。
Kenny-Caffey 綜合徵1型:生長遲緩,長骨皮質增厚,低鈣血症,甲狀旁腺功能減退,基底神經節鈣化
感染性病毒性腦炎、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如布氏桿菌病、弓形體病):在這些條件下,鈣化的分布和外觀與PFBC不同。
線粒體疾病:觀察到大腦和基底神經節的礦物質沉積。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許多情況涉及多個器官系統。
早發性症狀:如Cockayne綜合徵、Aicardi Goutieres綜合徵、免疫缺陷伴基底節鈣化、結節性硬化綜合徵、伴鈣化和囊腫的腦視網膜微血管病、泛酸激酶相關性神經退行性疾病(PKAN)、唐氏綜合症,這些疾病臨床表現與PFBC不同。PKAN與鐵沉積有關。
治療
針對臨床表現的治療:改善焦慮,抑鬱和強迫性強制行為的以及運動障礙(如震顫)或肌張力障礙的藥物治療,尿失禁採用抗膽鹼藥;抗癲癇藥
對患者進行神經評估和精神病學評估
謹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因為它們可能會加劇錐體束外症狀
醫脈通編譯自:Sapna R, Juan PC. Case of Week,AJNR. Jan 02,2020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H_bh28BMH2_cNUgp18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