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2020-11-13     藤井樹觀影團

原標題:《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放映電影:《掬水月在手》

放映時間:11月10日(周二)19:00-21:00

地點:海上明珠大寧音樂廣場Imax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沈禕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時間可以使人遺忘,也同樣讓人刻骨銘心。

《掬水月在手》是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是關於古典詩詞的紀錄片,更是關於時間的紀錄片。與其說導演在紀錄一段時間,不如說他想超越時間,延續古典詩詞的生命。

影片以建築結構作為大的線索,串聯起葉嘉瑩先生的訪談、葉先生的人生經歷、詩詞吟誦,以及其他受訪者的採訪片段。

像是走進一座門半虛掩的古宅,縱深而去,依稀瞥見往日高朋滿座,定睛一看如今物是人非。仔細一聽卻有悅耳之音,「明月下,夜潮池,微波迢遞送微詞……」。是怎樣的情才能如此吟誦?在那宅的最裡面,一襲青色旗袍微微飄動,是時間在交織的縫隙中穿梭。

01

平淡的力量

紀錄片雖然無法與劇情片強烈衝突感相比,但基於更好的為觀眾所接受的情況下,紀錄片往往會努力去架構影片的衝突。但在《掬水月在手》里,可以發現一切處理的非常平淡,可平淡並不意味著沒有力量。

首先,葉先生的人生態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風格呈現。影片一般通過剪輯去凸顯人物的形象,可在《掬水月在手》裡面,倒像是葉先生在感染著影片的風格走向。

當影片一開始,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坐在你面前,非常淡定的和工作人員交流聲音設備的佩戴,又莞爾一笑的看向鏡頭,只能用優雅來形容她,看不見一絲絲的慌亂。

回憶起自己過往的歲月,依舊是那麼的平靜。讀書時遭逢戰亂,母親在她十八歲時因手術後感染,在回北京的火車上去世。而葉先生回憶起這些,卻只說當初若是陪同母親一起去看病就好了,沒有其他。

父親在她上小學時離家,到她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才回來。她從不埋怨,只想著如何照顧好家人,如何將生活進行下去。

當她人到中年,以為所需做之事都做完,可以平靜享受生活時,她的大女兒和大女婿卻因車禍不幸離世。一首哭女詩表達了她內心的傷痛。

倒是在提及她第一次懷孕,她先生卻將她獨自一人留在醫院時,隱隱的憤怒從看似平靜的聲音中傳來。

並不是葉先生沒有感情,而是一生坎坷的她,早已學會了如何去咀嚼這些傷痛。這平淡的背後,既有她從小含蓄性格的影響,也有她充滿血和淚的人生經歷的浸透。

葉先生平靜的說出這一切,影片自然也無需添加筆墨。因為當一張張過往的照片,一封封歷史的書信呈現在螢幕上,早已激起觀眾的內心。

而平靜的講述和平淡的影片基調,像是一扇閥門,將奔涌而出的浪在一瞬間止住。如此情感的張力,是任何激情澎拜的講述都無法帶來的。

其次,平淡也代表著導演自己的審美傾向。不難看出,陳導並沒有迫切的去吸引觀眾的注意,而是他希望觀眾能靜靜的自覺的去感受影片。所以,他放慢了影片的節奏。

他並不急於將葉先生的故事一口氣講完,而是讓那些歷史的古典的事物,同葉先生的講述一起,慢慢展現開來。因為無論是人還是物,都是時間長河上的某一段。

他放慢節奏是為了讓我們看見時間。不論是龍門石窟的飛雪,還是瓷器上的紋理,形成它們的都是時間。

如此龐大的表意體量,不是一部紀錄片所能承載的。所以,導演放慢節奏,將人生與歷史小心翼翼的鋪開,展現出不參雜一絲雕飾的原始面貌。

02

「門檻」後是希望

《掬水月在手》作為一部文學紀錄片,被討論的熱點之一便是它的觀影門檻有點高。的確,必須要承認這個事實。

但正如葉先生說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想留下一點海上遺音,她對於古典詩詞的發展仍然抱有希望。陳傳興導演也一樣,他之所以沒有將門檻削平,也是因為他對古典詩詞抱有希望,他對承擔詩詞傳承重任的觀眾們抱有希望。

門檻高是因為影片中敘事線很多,並且大量空鏡頭的運用,讓觀眾有些理解吃力。縱觀整個影片,以「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的建築結構,以及最後一部分的無題作為最明顯的線索串聯影片。葉先生的講述作為每一部分的開篇為這一部分定下基調。

而在其中,葉嘉瑩先生的生平與對應時間出現的詩詞作為兩條線索並架而行,正如她自己所說,詩是順著感情跑出來的。另外,就是大量空鏡頭的運用,將古典詩詞發展的這條線索也鑲入影片。

如此多條線索交織進行,使得觀眾好不容易跟上影片的節奏,卻發現自己來到了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邊走。很多人將此歸結於是導演敘事上的問題。

但是,若是只要把事情講清楚,導演大可不必如此費心。之所以呈現多條線索,是為了讓觀眾在影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全盤接受導演的理解。

再者就是關於影片中的空鏡頭,特別多對於瓷器、旗袍、水流、建築的特寫鏡頭,沒有配上任何解釋性的文字或者畫外音,只有古典的背景音樂配上這些特寫畫面。這很容易讓人疑惑,並且讓人從剛建立好的理解系統里掉落出來。

兩個小時的電影有太多需要思考的地方,有一定基礎的人會明白其中的關聯,大呼叫好。可不明白的人卻會指責這是影片的缺陷。但是這部紀錄片不能這樣被評定。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掬水月在手》也一樣,你只需要品味出獨屬於你的那一份情感即可。

03

普世的啟示性意義

前面說了那多麼《掬水月在手》不常規、不迎合大眾的地方。但不管你屬於哪一類觀眾,葉嘉瑩先生所提出的「弱德之美」的啟示性意義是絕對撼動人心的。

不是所有詞都可以用一種審美方式。當葉先生髮現朱彝尊的一類詩無法用王國維所說的要眇宜修來理解時,她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對人生的感悟,提出「弱德之美」。面對人類共有的孤獨、寂寞、悲哀,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那就是「弱德之美」,苦難中的堅忍,失望中的希望。

葉先生用詩渡自己,詩也在她的吟誦中復活。她擁有開闊的心境,去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但卻對於某些東西近乎苛刻,比如古詩詞。11歲的小荷子在81歲的時候回到蒙古遺鄉,她不是大聲的哀嘆故鄉,而是默默的追尋它的足跡,找到了葉赫水。

葉先生身上有股子韌性。就像老友劉秉松對她的形容,葉先生是說不出的,只能去感覺,她如何去化人生的苦,她如何平快樂與苦難。只能去感覺她的存在,無法去總結她。

也無需去總結什麼,當你看到葉先生,你就能感受到她身上傳達出來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直擊人心的,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取感悟與希望。

作為一部非常藝術化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非常大膽的將觀眾拖入一個迷宮,承擔著被誤解的風險,卻懷著最原始的初心。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困難之中的堅守。

不論是葉嘉瑩先生的故事、古典詩詞的歷史,還是《掬水月在手》影片自身,都讓觀眾看到平淡里蘊藏的希望。

直擊觀影現場

[ 主持人藤井樹和嘉賓沈禕 ]

11月10日晚,藤井樹觀影團和團友們一起,在海上明珠影城一起觀看了近期熱度很高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作為陳傳興導演個人三部曲的第三部,自10月16日上映以來,雖然只有百分之一的排片量,但是累計票房已經接近700萬,並且,目前仍在院線熱映。

今年目前票房最高的紀錄片,藤井樹觀影團的朋友們當然不能錯過!

《掬水月在手》是今年一部現象級的紀錄片,充滿文學和藝術氣息的同時,也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除了「力量與希望」之外,影片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我們來聽聽嘉賓沈禕和藤井樹小姐怎麼說吧!

【嘉賓沈禕說】

1.拍攝之難,歷時之久

天以百凶成就一文藝片。在資金還沒有完全到位的時候,當第一時間得到葉嘉瑩先生的授權就開始拍攝,因為這是一個和時間賽跑的項目。

17年4月開始拍,歷時1年時間,去到很多地方拍攝。對於葉先生的拍攝基本在天津完成,但為了完成吟誦部分,葉先生來到北京錄音棚完成拍攝。整個影片在紀錄片裡面也屬於大製作,非常奢侈,但終究也是成就了這部紀錄片。

2.影片結構

拍攝過程中,前後採訪葉先生20多次,採訪葉先生的學生和朋友42人,共整理出98萬字字稿。如此龐大的素材,如何整理。

是葉先生給了我們靈感,她說她一生中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有寫詩詞。所以我們以詩詞串起她的一生。

由於陳傳興導演自身的特性,他是符號學博士。所以,在剪輯的過程中,整個影片大的線索慢慢浮現。最終,整個影片呈現出來就是以建築為結構。

3.素材的取捨

採訪中有許多整段的素材被最終割捨。不是因為採訪不精彩,而是因為太精彩。採訪非常精彩,但會叉出更多的線索,影響影片的表達。

4.葉先生是個很有趣的人

葉先生生活中和影像中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她是一個很直率的人。在拍攝和採訪之餘,葉先生也有很小女孩的一面,她會給身邊的人分享生活經驗。在影片中也有部分呈現,比如她說她的頭髮,若不是因為摔跤,她的頭髮還要更多一些。私下裡和我聊天,還分享她最近喜歡用的護膚品。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老太太。

【藤井樹說】

1.創作者是一個發球的人

影片有門檻,不代表觀眾必須要全懂。電影的藝術表達就是如此,當影片創作完成,上映之後,作品本身就屬於觀眾了。每個人從中看到你的人生感悟,那就是屬於你的收穫。創作者在發出他想要發出的東西,你收穫多少,在於你的修養和你當下的心境。

2.影片有一種療愈感

看完這個影片之後,我的心靈被撫慰,產生一種親近感。我上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電影院裡看《聶隱娘》的時候,很神奇今天又產生這樣一種奇妙的心靈體驗。

觀眾點評

1.影片克制的情感讓人回味

紀錄片的名字起得很雅,既有水的聲音,又有月光的倒影。影片的名字貫穿了整個片子的格調。其實,就葉先生的經歷來說,是大起大落,又有悲歡離合。按道理看完是會流淚的,但並沒有。但正是這樣一種克制的情感,讓人回味。

葉先生是一個優雅到老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用在她身上再合適不過。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葉先生便是如此。

2.第二次看《掬水月在手》的感受

之前看過《我的詩篇》和《搖搖晃晃的人間》,在看《掬水月在手》這部影片時,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美,而且是非常有重量感的。影片中有許多處理方式我很喜歡,比如男聲和女聲同時朗誦,疊加起來的層次感非常好。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部分觀眾真實反饋

感謝嘉賓沈禕的精彩分享,也感謝各位團友的參與!

同時也感謝海上明珠大寧音樂廣場Imax店對本次觀影團活動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掬水月在手》正在上映,記得要去影院支持!

更多詳細內容請戳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看精彩回放哦!

P.S.感謝觀影團的合作夥伴一直播。沒有來現場的朋友們也可在一直播回看整場活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FLrwHUBjdFTv4tAWEp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