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在海外留學的莘莘學子們欣喜若狂,許多人互相聯絡,約好一起回國效力,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努力。這其中就有年僅23歲的梁思禮。此時他剛剛在辛辛那提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他打算約上自己的好友林樺一起回家,但林樺一口就回絕了他,從此兩人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對立之路。
1934年,十歲的梁思禮(右二)和哥哥姐姐在天津合影
梁思禮是梁啟超先生最小的兒子,1941年梁思禮中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在普渡大學完成了自動控制專業的學習,拿到了學士學位。之後又進入辛辛那提大學,先後拿到了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的好友林樺和他的經歷略有不同。1940年,林樺從清華大學畢業,拿到了學士學位。1941年,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在中國組建「飛虎隊」,招募了一批民間飛行員和機械師,林樺以其過人的學識成為「飛虎隊」的首席工程師。
飛虎隊在中國
1943年,林樺來到美國,在密西根大學攻讀航空工程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得 該碩士學位。林樺以其學識和氣度,一度成為梁思禮的偶像,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梁思禮也選擇了航空類專業學習。兩人的關係也非常親密,然而這一切都在1949年10月划上了句號。
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在美國留生的中國學生奔走相告,不少人都積極籌備回國之事,梁思禮也是其中一。他還通知了林樺,準備和他一起回國。誰知林樺卻以學業尚未完成拒絕了。此刻的梁思禮已經是辛辛那提大學博士,而林樺只是密西根大學碩士,對於這個理由梁思禮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於是先期回到了祖國。
梁思禮、黃緯祿、郝復儉等科學家乘車前往第五研究院辦公
回國後的梁思禮被安排在郵電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和通信兵部電子科學研究所從事技術工作,並參加了當時我國的"12年科學遠景規劃"起草工作,負責起草中國運載火箭研製的長遠規則。
1956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年僅31歲的梁思禮被任命為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主任,是錢學森院長手下的十個室主任之一。就在梁思禮準備擼起袖子加油乾的時候,他接到了林樺的消息。
時任火箭研究院院長的錢學森
林樺已經於前一年(195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但畢業後他沒有兌現完成學業即回國的諾言,而是加入了美國波音公司,專門從事航天和飛彈項目的研發。林樺的選擇讓梁思禮感到憤怒和不解,之前林樺留下的高大形象瞬間崩塌。
1956年,美國在原中程彈道飛彈的基礎上開始了「民兵-1」彈道飛彈的研發。1962年,「民兵-1A」型飛彈服役,「1A」和「1B」兩款飛彈共生產了800枚,林樺全程參加了這兩款飛彈的研發。在「民兵-2」型彈道飛彈的研究過程中,林樺在增程、推進、引導等關鍵技術上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在研製中的民兵-1飛彈
1966年,美國開始研製「民兵-3」型彈道飛彈,此時的林樺已成為該項目的總師。他已經全然不顧這些飛彈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將是射向其祖國的毀滅之手,仍然全力以赴的投入工作中。1970年,「民兵-3」型飛彈正式服役。
「民兵-3」飛彈採用了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加末助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4716公里。裝有3個分彈頭,每個彈頭為17.5萬噸當量TNT,合計52.5萬噸當量。特別適合對付軟性大區域目標。在林樺的努力下,「民兵-3」飛彈輸入目標的時間由36小時縮短到25分鐘。
裝有多個彈頭以及欺騙彈頭的戰略飛彈
到1978年「民兵-3」飛彈停止生產時,共製造了550枚。泰坦二號飛彈退役後,「民兵-3」成為美軍裝備的唯一一款陸基戰略飛彈。這其中又有多少瞄準了中國,是林樺之流也不知道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美兩國關係實現了正常化,林樺託人找到梁思禮,邀請他去美國波音公司工作。並告訴他說,「在波音公司工作的中國工程師有800多人,自己已經是波音宇航公司首席科學家,年薪達到30萬美元,如果梁思禮肯來,一定大有作為。」
這個時候美國非農人口的平均年薪只有12200美元,梁思禮雖然已經是航天部總工程師,負責戰略飛彈和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的研製,但一年的年薪只有不到2400美元。面對巨大的誘惑,梁思禮轉告林樺:作為一個華人,你製造的武器是瞄準中國的,我只會製造保衛中國的武器,道不同不相為謀。
晚年的梁思禮
2000年4月23日,已經退休16年的林樺突然遭到一項指控,美國空軍研究與發展辦公室作戰需求負責人查爾斯庫克少將指控林樺在波音公司工作期間,竊取了密級為「TOP」的資料。雖然最後證實這只是一場烏龍,但給人當狗最後又遭拋棄的滋味並不好受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EFlfXQBLq-Ct6CZCd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