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閱標題,一定頗為懷疑。什麼家族能夠統治文明華夏將近兩千多年?各位看官且把疑問放下,聽我細細道來。
中華文明確立之後,皇帝不久長辭於世,他的孫子顓頊繼承了他的皇位。接著繼位的是顓頊的侄子,也就是帝嚳。一開始,在帝嚳的心中,第一人選本該是他自己的兒子,可是經過自己長期觀察,他認為假使讓自己的兒子真的坐上了皇位,按照他軟弱的性格,治理國家一定不行。萬一有奸佞之臣讒言,兒子無法分辨,那國家就慘了。
舜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又是一位盲人。舜是長子,他還有一個弟弟,叫做象。後來父親覺得孩子不能缺少母愛,於是又迎娶了一位女子。舜的後媽待他極其不好,甚至連弟弟有時都會聯合後媽一同欺負他。從小在家中沒什麼地位的舜一聲不吭,忍辱負重。也許就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他堅韌的品格。
歷史上關於禪讓的說法,有人稱其實在堯之前就存在了。禪讓分為兩種,內中禪讓;外部禪讓。所謂的內中禪讓指的是將皇位傳給與自己想通姓氏之人;外部禪讓則是將皇位傳給外族人。所以說,在顓頊的時候是屬於前者,而到了帝嚳的時候才有了後者展露頭角的意思。
接下來的歷史事實大家都十分明白了。大禹治理水患有功,舜將自己的席位傳給了他。讀到這裡,有人問,這是屬於內部禪讓還是外部禪讓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禹的血緣關係。禹是鯀的孩子,鯀作為一名官員在政治上十分無用,但是鯀的爸爸十分厲害,那就是顓頊。
直到啟的繼位,才結束了禪讓制。每個人都希望把天下榮華富貴占為己有,就算自己離開人世,也想傳遞給自己的後代,讓他們去打理,去發展。夏商周,這三個朝代,有人說是不同家的君主。其實不然。商的祖宗是契,他是帝嚳妾妃所生,曾經在舜的時代擔任官職。雖然表面上,朝代更替,其實,追根溯源,都是軒轅家的後裔。
我們最後來總結一下,皇帝在公元前2698年登基,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覆滅,期間一共有兩千五百年,也就是說在這兩千多年中,真正的主宰者一直都是皇帝家族的成員。如此看來,每一次的戰爭都是同族見殘忍的殺戮,實在於心不忍。歷史就是有這麼多巧合,巧合的背後就是一個道理,華夏兒女應當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