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黃金鎖子甲,風吹色如鐵」,提起中國古代的戰爭場面,人們往往都會想起士兵們穿著鎧甲列陣的雄壯場景,而今,金戈鐵馬的時代早已成為歷 史,曾經閃耀的鎧甲裝備也只現身於銀幕與展覽。
我們壽光一位名叫王培敬的小伙,心懷對傳統文化的崇敬和對手藝的熱愛, 利用業餘時間,做起了中國傳統鎧甲的復原工作。
愛上鎧甲,查閱大量資料,跑遍相關博物館
見到王培敬時,他正在埋頭伏案修復鎧甲上的甲片,修復好後,將甲片一片壓一片放到模具上,再用甲繩串起,形成環環相扣、片片相連的整體。
王培敬介紹,從小他就喜歡中國傳統兵器,後來,接觸了傳統弓,身著傳統服飾的他,拉弓、瞄準、放箭,箭隨弦動,能直入幾十米外的靶心,又因為參加傳統弓比賽,他愛上了復原鎧甲。「2016年,我去湖南常德參加全國射箭精英賽,每個省的代表隊都要參加開幕式,要求參賽隊員身著本民族傳統服飾入場,其中兩位隊員身著草原風格的鎧甲亮相,特別亮眼。當時我就想,我也要有這麼一件鎧甲,也就萌生了復原鎧甲的想法。」
有了想法馬上付諸行動,王培敬從湖南回來後就購買了大量書籍,翻閱各類資料,併到各地博物館實地觀察古時流傳下來的甲片和鎧甲殘片。「 看的資料越多,跑的地方越多,我就越喜歡鎧甲。歷史上不同時期的鎧甲樣式差別非常大,就算同一個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士兵鎧甲都有不同,鎧甲文化博大精深,越研究越不能自拔。」王培敬介紹。
實物測量,手繪草圖,三個月復原一套唐甲
2018年,王培敬開始著手復原第一件鎧甲。他找到古玩圈朋友收藏的鎧甲殘片,測繪了甲片的長度、尺寸和孔洞的排列順序,回來後用硬紙板剪出樣品,再用繩索練習著如何編連。「穿 甲片的工作,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精細活。一旦有一個甲片的繩子穿錯了,整條甲片往往都需要拆解後重新編。 一個甲片有10個洞,都要穿過繩索,只能一點點摸索。」王培敬介紹。
摸索好甲洞的穿連順序後,王培敬找人開模製作了1800多片鐵甲片,開始按照自己的體型邊製作邊修改。「鎧甲的甲片之間相互疊壓1/3,這種片片相連、承前啟後的設計特別精巧。但剛開始製作時,我很多地方不懂, 也沒有別的好辦法,就是反複製作,然後上身試穿,不行 的地方再繼續修改,我都不知道返工了多少次。上班忙,就晚上回來做,做到凌晨一兩點是經常的。」王培敬介紹,復原甲片能實地測繪,但頭盔沒有地方測繪,他只好仿照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量了自己的頭圍,畫好草圖後,再進行製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個月的連軸摸索試驗,王培敬終於復原了一套唐甲,在相關愛好者論壇發布後,立刻在網上得到了大量關注。「就是這一套。有50多斤重。」第一次做的盔甲雖然不完美,但王培敬依然愛如珍寶。
勤學不倦,精進技藝,傳承文化
在王培敬看來,對於鎧甲的復原來說,「嚴謹」永遠是第一要務。「古代工匠對於人體力學與弧度把握得很好,在對人體重要部位重點保護後,關節處又能活動自如。我現在技術有限,還得繼續學習。」王培敬說,長期以來,他一直在學習,有關鎧甲展覽的相關活動,他也積極參加,他期待自己的復原技藝進步提升,復原出越來越多的傳統鎧甲。
據介紹,除了普通的收藏裝飾外,復原鎧甲在模擬格鬥比賽中還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以這樣的方式繼續「活」在當下。「當前有一種新興運動,要求參賽者身穿鎧甲,但比賽前必須提交資料證明所穿鎧甲有歷史傳承並被主辦方認可。現在正在修復的甲片就是我為威海一位兵擊運動者製作的,他在比賽過程中造成了甲片凹陷和皮製磨損,就發回來找我進行修復。」
在王培敬看來,鎧甲在當代除了作為一種具象的器物外,還承載著精神和文化上的重要意義。下一步,王培敬準備再復原一套明代的魚鱗甲,現在已經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古代服飾中包含著軍戎服飾,鎧甲就屬於此類中的一類。我想通過具體的復原鎧甲入手,為傳統文化做出一點點貢獻, 正好這也是我心中理想與情懷的所在。」
本報記者 劉明霞 單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