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之中有定數,道家老祖點迷津

2019-07-30     朝陽阿力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當時有位舉子名叫張詠(字復之,號乖崖,後人多稱之為張乖崖)參加科舉考試。考試時,他突然想到太宗皇帝將要親自巡幸河東,便在考卷上揮毫作賦寫道:包戈臥鼓,豈煩師旅之威;雷動風行,舉順乾坤之德。

他自認為寫的四六相對,氣勢昂揚,能夠一舉奪魁,卻沒想到主考官認為他的賦不押韻,不能入選。落榜之後的張詠大為生氣,憤然脫去儒生服飾,摒退下人,獨自找到了當時大名鼎鼎的道家師祖、睡仙陳摶【團】,向他表示從此決心不戀紅塵,一心修道於深山中,不再求取仕途。

張詠,北宋進士,官至禮部尚書(946年-1015年)

道家師祖、睡仙陳摶(871-989年)

陳摶一見張詠便知他修道的機緣還未到,在人間還有使命等著他完成,便勸他說:你日後一定貴為公卿,一生替國家忙碌辛苦。這就好比別人家大擺筵席,鼓樂笙歌,一派昇平,和平景象,卻突然廚房失火,滿座賓客全都無能為力,全憑你去滅火,但儘管如此,你晚年卻福祿俱佳。

張詠不信,仍然一味堅請入山修道。陳摶斷然拒絕了他,並說道:此地絕非你的棲息之所!張詠沒有辦法,只好離去。下山之前,陳摶老祖送給一首詩,上面寫的是:

征吳入蜀是尋常,

鼎沸笙歌救火忙。

乞得江南佳麗地,

卻應多謝腦邊瘡。

張詠把詩拿在手裡,也不明白指的是什麼。想問陳摶,回身一看,早已不見了他的蹤影。於是,便只好揣著它重返世間。

陳摶老祖所處時代為唐、五代十國、北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

兩年後,張詠果然進士及第,成為朝廷命官。在他做官期間,先後兩次入蜀進川,消滅反賊;又曾奉詔急奔吳地杭州,翦滅叛亂。兩處都靠張詠趕過去救急,才恢復了太平,張詠真的就像陳摶所說的滅火的比喻那樣東奔西跑,忙碌辛苦。

張詠在辛勞中便漸漸生出告老休閒之意,屢屢向朝廷請求,卻總也不予批准。後來,他因患腦瘡,疼痛難忍行動不便,向皇帝上書請求到江南金陵(南京)那兒養病,朝廷這才不得不准許。直到此時,張詠才突然明白陳摶詩中預言的全部內容。

睡仙陳摶寫給張詠的一首詩,竟然準確的預言了他為官後赴任的地點、任務,乃至於將來養病休閒的緣由,真是不得不令人感嘆人的一生真的是有定數的啊。每個人的一生有其定數,那社會的變遷有沒有定數呢?肯定也是有的。

陳摶是養生專家,圖為華山腳下陳摶睡仙雕塑

宋朝時期,張詠與趙普、寇準齊名。一錢誅吏的故事就發在張詠身上。張詠為崇陽縣時令,一小吏從府庫中偷了一文錢,被張詠發現,張詠下令杖責,可這吏惱怒地說道:「就一文錢!有什麼了不起的!?你能杖責我,你能殺我嗎?!」

張詠聽後立即提筆寫下判詞:「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然後放下筆,拿起寶劍,下台階將小吏斬首,之後上書御史自我彈劾。

崇陽至今還流傳這個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BMwYmwBUcHTFCnffw9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