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笑淚相伴的尋女之旅,是母親的深情告白

2021-03-09     藤井樹觀影團

原標題:一段笑淚相伴的尋女之旅,是母親的深情告白

放映電影:《又見奈良》

放映時間:3月7日(周日)13:50-16:00

地點: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導演鵬飛、主演英澤

【《又見奈良》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每個媽媽都是女英雄

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向中國東北施行大規模移民政策,約有32萬農民進入中國東北,史稱「開拓團」。

1945 年日本戰敗,開拓團開始大潰逃,4000多名孩童留在了中國,成為日本遺孤,中國家庭把他們撫養成人。

1972 年中日恢復邦交,一部分遺孤選擇回到日本,為中日友好交流奔走。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遺孤年事已高,《又見奈良》正是希望記錄下這段故事,銘記並反思那段歷史。

01

一個母親的尋女之旅

隨著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很多日本遺孤都被中國東北家庭收養,麗華就是其中的一個。

養母陳慧明(吳彥姝飾)像對待親生女兒一般,將她撫養長大。

直到麗華決心回到日本,這對母女還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

信中的字裡行間都是對母親的思念,同時也提及了對文化間轉換的不適應,「現在日本人還把我當作中國人,我想是因為我的思維習慣都是中國人吧」。

刻在麗華骨子裡的,不僅是文化與習慣,更是與養母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隔海相望的母女二人,藉助這些書信連結著彼此的心。

可打破平靜的同樣也是信件,偏偏不知為何,遠方女兒斷了來信。

滿頭白髮的老人,雖然對日語一竅不通,但毅然決然踏上了去往日本的尋親之路,要親自把當年捧在手心的「小棉襖」找回來。

看似是一個小家庭的「骨肉分離「,實則卻是當年滯留東北的孤兒們共同的經歷。

中日邦交正常化,很多遺孤都重回了日本,可這也成了當年收留孤兒的母親們集體的守望。

有多少「陳慧明」至今最大的願望,都是到日本再看孩子一眼。

導演鵬飛也是藉由這個戰後側剖面,來探尋戰爭帶給人們的創傷。

片中有個小細節,足以看出陳奶奶的愛女心切。

小澤詢問奶奶與麗華是什麼時候分別的,過去十年之久,奶奶還是脫口而出:「94年3月11日上午走的」,不假思索的樣子,仿佛這件事就發生在昨天,可想而知,思念早已延續了十年之久。

奶奶依著僅有的線索打探消息,卻不成想都是「並沒見過」。

直到尋來一位養女麗華的老友,他說確實認識,但二人許久未見。

明明對尋親沒有多大幫助,鏡頭一轉奶奶卻已經淚目無聲。

因為哪怕只是與她有關的蛛絲馬跡,奶奶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這份念女心切,非常動人!

雖然人已經不在身邊,可沒有一分一秒不在思念對方,陳奶奶與麗華之間這份親情,早已跨越了血緣、國籍甚至歲月的長度。

也正因為這個「新家庭」的存在,才得以讓當年戰後陰影下的兩個人,心裡照進了溫暖的光。

而這只是戰後眾生相的縮影,許多現實生活中的遺孤後代們,依舊記得自己中國東北有一個家。

02

手法成熟,情感真摯

影片巧妙地將大時代巨變和小人物的命運、情感變化相互融合,使得這段漫漫尋親之路更加觸動人心。

導演別出心裁的選擇日本俳句版的敘事風格,並在片中加入了不少信手拈來的小笑點,大大淡化了影片的悲傷情緒,使得影片平實溫暖,充滿著治癒人心的力量。

導演鵬飛說:「中國養父母真是體現了人性的光輝,人間的大愛。」

在陳慧明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有無數對日本遺孤伸出援手的中國養父母,他們基於骨肉親情做出了超越歷史與血緣的偉大選擇,在厚重的歷史底色上暈染出別樣的光輝。

而《又見奈良》的故事,正是對他們行為的一次紀念和一種溫情致敬。

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又見奈良》團隊親赴日本拍攝。

結合真實的背景故事和拍攝環境,劇組專門找來了兩位真實的日本遺孤出演本片,再加上吳彥姝老師教科書級別的演技,以及英澤、國村隼和永瀨正敏、秋山真太郎、張巍等一眾中日優秀演員的加盟,讓整部影片顯得更加真實豐滿。

影片雖然聚焦於戰後遺孤的歷史遺留問題,但風格卻並不哀傷,正如定檔海報中所展示的一般,奶奶與小澤在溫泉池泡腳的畫面,讓這段困難重重的尋親之旅充滿溫暖與希望。

「我並不希望把這個題材拍得很沉重,我更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來體現中國母親的堅強與偉大。」

被問及創作初衷時,導演鵬飛如是說。

旅法求學以及與各個國家地區電影人合作的經歷,讓鵬飛更為包容,細膩生動的影像風格,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克制內斂的情緒表達,都在《又見奈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直擊觀影現場

[ 主持人藤井樹與導演鵬飛、主演英澤 ]

3月7日下午,藤井樹觀影團和團友們一起,在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觀看了溫暖深情的《又見奈良》

前來觀影的團友們早早排起了長龍等待取票。

《又見奈良》前半段全場爆笑,後半段卻又令人回味無窮。大家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讓我們聽聽導演鵬飛、主演英澤和藤井樹小姐怎麼說吧!

【導演鵬飛說】

1.拍攝《又見奈良》的契機

《米花之味》去奈良參展時認識了河瀨直美導演,交流之後構思了這部影片。

想通過《又見奈良》表達反戰的思想。

2.最難忘的時刻

在奈良居住八個月,有很多日本同事。

殺青後採訪同組的日本年輕人,他說這部片子讓他懂得反思歷史,珍惜現在的和平,讓人很感慨。

3.找到吳彥姝飾演奶奶

最開始希望奶奶的形象是靈動可愛的,就找吳彥姝奶奶聊劇本。

吳奶奶交流完說真是感動,但是沒有時間。

直到開機前,奶奶聯繫問我找到演員沒有,最後挪出時間來參加了拍攝。

【主演英澤說】

1.零基礎學習日語

拍《又見奈良》之前日語完全是零基礎。

拍攝前一個月才開始學日語,學習日常用語和台詞,每天進行模仿。

開機前十天住進了片中小澤的家裡熟悉環境。

2.最難忘的時刻

拍最後一場三人走路的戲之前不知道這場戲的存在。

導演讓幾個人試著走了一遍配上了鄧麗君的音樂,就讓人很感動。

因為那時候接近拍攝尾聲,大家的情感積累都在,所以那一場戲特別有感觸。

【藤井樹說】

1.深情克制,回味無窮

沒有想到《又見奈良》如此的幽默,前半段大家都在笑,隨著劇情展開慢慢變得憂愁而回味無窮。

導演非常善良,溫暖的情感給人以慰藉。

如同影片前半段的隱喻,海蟹放到了湖裡,奶奶說也許它能適應湖裡的生活。

2.主題深刻,手法成熟

回到日本的遺孤過得並不好,難以融入到當地社會,只能做底層勞動者。

導演用沉穩的鏡頭語言含蓄地表達了這些事實,情感處理高級。

影片節奏感和情緒遞進都恰到好處,音樂的運用更彰顯人物內心。

觀眾問答

Q1:《米花之味》後沒有聽到導演的消息,好奇這三年導演除了《又見奈良》還做了什麼事情?

鵬飛:其實這三年時間還是排的很緊張。2018年《米花之味》去奈良參展,之後就開始《又見奈良》的準備工作。2019年11月開機,2020年上海電影節就上映了。

Q2:遺孤夫妻演智取威虎山這段是什麼想法?還有片尾日本鼓的祭祀儀式有何深意?

鵬飛:有個人經歷的背景,京劇也算是遺孤原本中國生活的一部分,有一種鄉愁。曾經去一代遺孤家做客,他拉了一段二胡,結束時分不清他臉上是汗水還是淚水。遺孤這種矛盾尷尬的處境通過片中的智取威虎山唱段體現。最後是一行人找到了完全日本文化的氛圍,對於奶奶是完全陌生的,也像是奶奶釋懷了,遺孤回到了日本文化中。

Q3:以往遺孤的紀錄片總是用直接的方式拍攝他們生活不易,難以融入社會,怎麼想到以養母尋女視角切入?

鵬飛:看過一本書,這些養母的願望就是去看看孩子,至少看看孩子的故鄉,這部電影也算是圓了她們的夢。過於直接的方式太雷同了,養母尋女的故事更深情一些。

《又見奈良》部分觀眾真實反饋

感謝導演鵬飛、主演英澤的精彩交流,也感謝各位團友的參與!

同時感謝天山電影院——虹橋藝術中心旗艦店對本次觀影團活動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喜歡這部電影,《又見奈良》即將於3月19日登陸全國院線,快推薦身邊的朋友們去看吧!

更多詳細內容請戳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看精彩回放哦!

P.S.感謝觀影團的合作夥伴一直播。沒有來現場的朋友們也可在一直播回看整場活動!

本活動系上海市長寧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AWgIngBMMueE88vn2I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