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
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
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
農曆八月是賞桂月。詩人筆底的桂花,是風流仙氣的廣寒宮花。在我看來,桂花像是古代戲文里性情轟轟烈烈的大小姐,「滿樹齊開,不留餘地」,有著香動全城,捨我其誰的氣派。
從明代起,桂花已風靡中國,歷史上幾大著名產區,分別是蘇州、咸寧、成都、桂林,還有杭州。
桂花雖貴為傳統十大名花,卻是極好的園林樹種,不難伺候,且經冬不凋。園林桂花原產自喜馬拉山東段,印度、尼泊爾、柬埔寨也有分布,如今已廣泛栽種於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區,性喜溫暖濕潤的桂花,其生長區域北抵黃河下游,南至兩廣及海南等地,是南方民眾熟悉且喜愛的恩物。
江南,尤其杭州對桂花有著特殊的情結,桂花被杭州譽為市花。上世紀八十年代,杭州市民一票一票推選桂花為市花,對它的喜愛不言自明。今時今日,桂花樹遍布杭城,一到秋天,金粟滿目,桂香瀰漫,「滿隴桂雨」也列入了「新西湖十景」。
桂花在杭州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靈隱寺有個燒火和尚,在中秋之夜忽然聽見窗外有滴滴答答的雨聲作響。他開門一看,只見月亮里落下無數像珍珠般的小顆粒,便拾了滿滿一兜。
第二天,和尚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師父,師父仔細一看便道:「這可能是月宮裡吳剛砍桂樹時震落的桂子。」
於是,人們把這些芬芳的小顆粒種在寺前廟後的山坡上。第二年中秋節時,桂樹不但長得又高又大,而且樹上還開滿了芬芳馥郁的桂花。和尚便把它們取名為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
靈隱寺旁,現在還有一座月桂峰,據說便是當年月宮落下桂子的地方。
天然的桂花樹多叢生於岩嶺之間,因此又名岩桂。木材「紋理如犀」,又名木樨。因花色不同而分為許多品種,白色花者稱為「銀桂」;黃色花者稱為「金桂」;紅色花者稱為「丹桂」。桂花是栽種普遍的木本香花植物,「輕曉朔風,香來鼻觀,真天芬仙馥也」。
自古桂花即為月的代稱。唐朝段成式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這就是民間盛傳的「吳剛斫桂」的故事。
古人也以蘭桂騰芳比喻子孫昌盛顯達,如同蘭桂一齊散發芳香。《晉書·謝玄傳》,說謝安淝水一戰大勝,與謝石、謝玄等人同以功勞封爵,一門多人受此殊榮,國人譬之為「蘭桂騰芳」。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曾寫道:「……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柳永在《望海潮》中也寫到了杭州的桂花:「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歷代文人對桂花格外偏愛,多加吟詠,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意向。
中國人歷來喜歡把花加入到飲食里。「凡食芳者,必鮮且潔」,以花入饌,以花入茶,吃的是菜,喝的是茶,也是風流雅致。
圖片 | 浮雲堂
古代的花卉食品始於先秦,《楚辭》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指的是以菊花為食。「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則是把蕙蘭蒸製成食物,用於祭祀神靈。
秋日裡,最迷人的兩樣風物,大概就是螃蟹與桂花了。就兩隻蟹腳,燙一壺桂花釀,閒翻書兩頁,便是人間好時節。
圖片 | 日食記
在食物的王國里,桂花是平民的花,以桂花加工的食物,也是尋常百姓家唾手可得之物。南京傳統小吃桂花糖芋苗、桂花酒釀元宵、上海人最愛的桂花糖藕、桂花熏魚,杭州特產桂花龍井茶、蘇州的桂花冬釀酒,還有江南秋冬時節街頭熱乎乎的桂花糖炒栗子……
圖片 | Honey-HMY
桂花用綿白糖溶成的糖漿腌漬,可變成桂花蜜。自製一罐存在冰箱裡,在煮甜湯、做湯圓的時候加一勺,趁熱喝下一口,香氣塞滿整個口腔。
香氣,是一種奇妙的,帶有想像力的治癒體。天然乾花的香氣有疏散、疏肝的作用。在湖北咸寧,釀桂花酒是秋天的傳統,鮮桂花浸成桂花露,以白酒醅釀,入壇密封上兩三年,便成佳釀。飲下這一口馥郁,傾時化作人心最踏實的撫慰。
-參考資料-
陳雲飛《秋時幽賞 | 滿家弄賞桂花》
盒馬情報局《桂花總宜人 | 人間有味第九話》
潘富俊《字裡行間,草木皆兵》
-特別鳴謝攝影師-
邪靜_、全景網、阮三、浮雲堂茶生活、冷逝雪、
鵲橋仙、日食記、呦你兜兜里有糖啊、清風薇醉、Honey-HMY
醋醋-cucu、•WOLFΨ、whitement、小花xi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