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9年
王小團分享的第30篇原創文章
本文由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
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彩雲之南,山頭林立。
光是茶產區,就有三大類之多,西雙版納、臨滄、普洱(原思茅),共同構成普洱茶的龐大帝國。
三大產區,實力雄厚,不分軒輊,到底誰能穩定普洱江湖,問鼎中原?
在三大茶區中,還有眾多的村寨。
每個村寨,因為山頭氣候的不同,更增添普洱茶的豐富性。
加之近些年在各方力量的宣傳下,普洱茶可謂如日中天。旁的不論,單是每年春茶季必定發作一次的天價茶,價格更是不斷刷新人們的價值觀。
倒不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現象力,更多人思考的是:這些天價茶,喝的是什麼?
高處不勝寒。
這些天價茶葉,只能成為小部分人的珍藏。大多數人,接觸到的還是中端茶品,是大多數人可以消費得起的茶。
作為初入門的茶友,難免會被普洱茶繞暈。
不明就裡的茶友,多數還開始盲目崇拜大牌。品牌,成了最有利的保障。
但是,品牌茶真的適合我們嗎?
未必。
茶適不適合自己,還是靠舌頭說的算。
喝普洱茶,難嗎?
如果您是按照山頭喝茶,要把每座山頭的特色都搞清楚,那中間的水太深!還要排除諸多困難,其中最大的障礙,你沒法保證,手中的茶就一定是根正苗紅的茶。
班章為王,易武為後。
當老班章和易武名聲大噪後,感覺滿大街都是它們的蹤影。這些茶,來源可靠嗎?
與其執著於追求山頭、名氣、品牌。倒不如找個靠譜的茶掌柜,請他推薦茶品,價格不必太高。
動輒一片六七萬的茶,不是新人入門的最好選擇,金錢打了水漂不說,反而喝不懂普洱茶。
喝普洱茶,不必非易武班章不喝。一些名氣屬於二三線的山頭,也有出彩之處。
喏,小戶賽給人的印象就不錯,適合入門。
其實,按照個人喜好喝普洱茶,才是最好的方式。暫且拋開山頭、品牌,遵從味蕾的選擇,最為實在。
生茶or熟茶,該如何選?
生茶與熟茶,是口味截然不同的兩類茶。
前者,未經渥堆與發酵,保持著茶葉最為真實的模樣,原滋原味。
後者,在渥堆發酵的工藝下,色香味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似新婦,比少女多了幾分輕熟。
隨著陳化的進行,二者個性更是天壤之別。
熟茶,因有了微生物的參與,茶葉的變化更加細膩,茶多酚被適量氧化後,茶湯風味不再刺激,多了幾分溫和。
並且有了微生物的參與,茶葉的口感更加細膩、溫潤,不再似生茶一般,橫衝直撞,不加修飾。
但生茶,也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生茶的特色在於茶湯風味更加純正,多了幾分刺激,更能激味蕾。喝完後,會覺得茶湯更加霸氣。
每個人的飲食結構不同,味蕾耐受力也有差異,是選擇生茶,還是熟茶,味蕾會做出判斷。
人品茶,更多是味覺驅動。適口為珍,就是這個道理。
生茶or熟茶,根據體質選擇!
現在喝普洱茶的群體眾多,喝法各異。
有人喜歡發酵的,有人則喜歡不發酵的,還有的人選擇中庸。
有的人喜歡鮮爽口味,有的人偏愛醇厚感。
但不論喜好如何,最終都要遵循一點——根據體質選擇。
生茶相對性涼,熟茶性溫,這個道理大多數人都懂。
在選擇時,立足體質是必然的。要是天生體質寒涼,就不適合喝生普,即便是再偏愛生茶的清爽,也要望而卻步。
否則這一杯生茶喝完,後悔的只會是自己。
至於熟茶,則適合許多生活環境較潮濕的地區。
就有一無錫的朋友,偏愛熟普。
她說自己住的地方,空氣濕度極大,一年當中只有幾天空氣濕度會到達40%以下。剩下的時間裡,濕度計的指數,都在70%以上。
到了夏天,更是悶熱與潮濕的結合體,宛若大火爐一般。
在這種長期潮濕的地方,熟普更受待見。用朋友的原話說:「喝完舒服」。
像是香港與廣東地區,喜歡喝熟茶的人居多,大概也是這個道理。熟茶的茶性,適合這些地區茶友的體質。
喝茶,其實是一種生理現象,喝完後身體舒服了,才會讓人一直喝下去。
還有一位朋友,因為工作的緣故,經常沒有按時吃飯,即便是吃飯,也只是例行公事,隨便應付了事。
你粗糙的對待你的味蕾,可想而知,你的胃也不會顧忌你的感受。
久而久之,落下胃不好的毛病。
胃不好的人,喝不得生茶。只要一喝生茶,刺激性強的茶多酚,就會作用在胃粘膜上,從而引發胃部的不適。
相比之下,熟茶更熨帖,適合這類有胃部毛病的茶友。
即便偶爾貪杯,多喝幾杯茶,也不會讓你疼的死去活來。
故而,普洱茶雖多,也不能盲目喝茶,而是要遵循體質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普洱茶。
等到找到適合自己體質、口味的普洱茶後,咱們再開始深耕,往精度發展,再來談山頭。
這是基本邏輯。
普洱茶雖然是一款可以藏的古董。但咱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原始屬性——喝。
茶,天地間的草木,終究還是服務大眾,實現自我價值。
一款茶,只藏不喝,太不過實際。
既是要喝,請務必遵循個人意願,結合體質喝茶。
盲目喝茶,並非良策。
全文完!
本文歸普洱茶堂(puerchatang)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