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開始,那麼科技爆發則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的最大驚喜。2014年,我國實現雜交水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2016年8月,我國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隨後成功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通信;2018年,我國「人造太陽」世界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背後湧現了一大批蜚聲國際的「大人物」,如「天眼之父」南仁東、「量子之父」潘建偉、「電磁彈射院士」馬偉明、「華為教父」任正非、榮獲「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然而遠離聚光燈的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科學家。
今年8月《今日中國》以「生物催化劑先導王駿:酶工業拓寬 抗衰之路」為題,封面報道了王俊教授用綠色全酶法突破 抗衰藥天價的研發之路。作為改革開房後第一批研究生和留學生,近40餘年餘年的全酶法技術積累,有望助力中國成為「 抗衰藥」領域的領導者
留學美國,立志科研報國
王駿教授祖籍浙江餘姚,研究生師從中國微生物學泰斗焦瑞身,攻讀微生物代謝方向研究生。是新中國第一批研究生。隨後王駿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批赴美公費留學生,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留學,攻讀博士學位,也成為了改革開放後第一留學生。攻讀博士期間與同校的Howard Temin教授和Oliver Smithies教授相交甚篤。前者靠「反向轉錄」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者發明電泳技術同樣摘取諾獎。Oliver教授甚至邀請王駿教授乘坐私人飛機暢遊芝加哥。
彼時,中美科研差距甚巨,威斯康星大學僅1980年的科研經費就高達3.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8億元),相當於中科院上百個研究所同年經費的8倍。美國的留學經歷也讓王駿教授堅定了研發優先的原則。在美國獲取博士學位後,王駿先後任職於美國農業部和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隨後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15年。王駿於2001年成立了基因港(香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積投資近10億港元,建立了完備的酶製劑產業鏈,同時還取得了80餘項專利。
攻克天價「 抗衰藥」
2016年哈佛大學醫學院David Sinclair教授在實驗中發現:服用β-煙醯胺單核苷酸7天後,相當於人類70歲的小鼠重返到20歲時狀態,且延長30%壽命。在此之後,《Nature》《Science》等世界頂級期刊從激活幹細胞、維持端粒長多方面,均證實β-煙醯胺單核苷酸可延 抗衰命。大名鼎鼎的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同時也嘗試將β-煙醯胺單核苷酸引入太空人康復系統。β-煙醯胺單核苷酸也由此成為各大生物製藥巨頭競相爭搶的「寵兒」。
然而,受限於複雜的生產和提純工藝,「 抗衰藥」天價成本一直為人詬病。最早商業化的日本單瓶售價就突破2萬元人民幣,「一年燒掉一套房」絕非虛言。得益於數十年全酶法技術的積累,基因港迅速實現了β-煙醯胺單核苷酸成本95%的降低,2017年推出的艾沐茵(核心成分β-煙醯胺單核苷酸)首次將成本控到2000元以內,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也憑藉綠色公益全球第一家(目前也是唯一一家)獲得了FDAB標準的GRAS安全認證,在行業標準上梳理了標杆。上線京東半年內就斬獲8000多條好評,對日本美日高價產品形成了碾壓之勢。
抗衰民族屬於中國?
國慶前(9月2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35歲上升為77歲。而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最新數據,日本人平均壽命已突破84歲。而中國在艾沐茵等「 抗衰藥」領域的優勢將可能助力中國反超日本。
然而艾沐茵入駐京東、天貓等電商平台後,頻繁性的斷貨脫銷,似乎阻止了中國平均壽命的進一步延長。去年10月,餘姚把基因港100噸艾沐茵工廠作為「六爭攻堅」的重大招商項目引入中意寧波生態園。本月19日,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在會見王駿教授一行,談及「現有產能與市場需求匹不匹配」,王駿教授稱,100噸工廠進展順利,預計將於年底完工,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後續產能(二期1000噸)。
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馬克斯·普朗克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00年間,人類平均壽命每10年就會增加2-3歲左右,超過100歲已是 抗衰時代的一個基本事實。在今年五月華爾街頂級投行美銀美林在報告中稱,人類平均壽命將很快超過100歲,未來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之一將是那些致力於延遲人類死亡的公司。基因港100噸工廠及後續產能的持續擴大,將有助於中國在「延壽領域」保持優勢,基因港也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