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佳士得NFT拍賣人盡皆知,但蘇富比NFT拍賣卻鮮有討論?

2021-04-22   歷史研究

原標題:為什麼佳士得NFT拍賣人盡皆知,但蘇富比NFT拍賣卻鮮有討論?

在佳士得用 6900 萬美元成交額把 NFT 創作者 Beeple 捧上高位後,蘇富比選了一位名叫 Pak 的藝術家。

但很明顯,佳士得與 Beeple 的故事在網際網路幾乎已經人盡皆知,和蘇富比與 Pak 似乎完全沒有了聲音。

與之前佳士得拍賣的情緒判若兩人,似乎沒有人關心頂級拍賣行的第二次 NFT 拍賣,甚至連完成拍賣的消息都沒有宣傳。要知道,Pak 在蘇富比拍賣成交額超過了 1600 萬美金,這也並不是一個小數。

為什麼同樣是頂級拍賣行,同樣是加密藝術家,市場的情緒區別這麼大?

Pak 的「敷衍」

而在 Beeple 之後,第二位登陸世界頂級拍賣行的加密藝術家 Pak 卻沒有得到人們一邊倒的稱讚,在很多人看來,Pak 的作品只不過是用 C4D(3D 建模軟體)預置的模型簡單拼湊而成。

的確,Pak 的作品看起來過於簡潔,不像 Beeple 等藝術家作品中有著多樣的元素與豐富的色彩,在很多人眼中,Pak 的作品誰都會做,毫無價值。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毫無價值,Pak 為什麼會成為第一個作品總成交額超過 100 萬美元的加密藝術家?世界頂級拍賣行又為什麼會選中他的作品呢?

4 月 12 日,Pak 的作品正式亮相世界頂級拍賣行蘇富比,果不其然,他的作品一經公布便又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

這已經不是人們第一次對 Pak 的作品產生質疑了。

事實上,Pak 最近幾次發售的作品都飽受爭議,有人說他是故弄玄虛地敷衍,卻也有人說他作品的概念性是無人能及的。

在蘇富比拍賣的小方塊

先來看看他為蘇富比的拍賣準備了哪些作品。

首先是開放版(Open Editions)作品《Fungible》。

是的,一塊小正方體,價格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單價從第一天的 500 美元,增長至第三天的 1500 美元。

不過,Pak 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此前從未有過的玩法,用戶購買不同數量的小正方體,會獲得對應的特殊形態的 NFT,共有 8 種特殊形態,對應的塊數分別為 1 塊、5 塊、10 塊、20 塊、50 塊、100 塊、500 塊和 1000 塊。

舉例來說,用戶購買一個方塊,將會收到一件由一個方塊組成的 NFT;用戶購買六個方塊,將會收到兩件 NFT,一件由一個方塊組成,另一件由五個方塊組成;用戶購買二十六個方塊,將會收到三件 NFT,一件由一個方塊組成,一件由五個方塊組成,一件由二十個方塊組成。

再看限量版作品。

《Complexity》,限量 100 件,將會贈送給 100 位購買開放版小方塊數量最多的用戶;

《The Cube》,限量 1 件,將會贈送給購買開放版小方塊數量最多的用戶;

《Equilibrium》,限量 4 件,將通過 4 個小遊戲送出:

第一件將送給解開 Pak 在推特發布的謎語的用戶;

第二件將送給在一級市場買入 Pak 的作品,並在二級市場賣出最高價的用戶;

第三件將送給在社交媒體 #PakWasHere 話題下發布內容並獲得最高瀏覽量的用戶;

第四件將送給在 4 月 12 日拍賣開始前對總成交額預估最準確的用戶。

《The Builder》,限量 30 件,將送給 30 位為 Pak 和其他 NFT 藝術家鋪平前進道路的藝術家、生態奠基人、創作者,獲贈人選將由 Pak 決定。

最後是兩件參與拍賣的獨版作品。

《The Switch》,起拍價 1 美元。

《The Switch》是一件可互動式編程藝術品,從外觀看,這件作品由兩件鏤空的長方體穿插而成,據介紹,它象徵著藝術品在數字領域的演變,這件 NFT 的擁有者可以使用它,並產生某種不可逆的影響,具體尚未透露。

《The Pixel》,起拍價 1 美元。

是的,不是你的電腦加載不出圖片,這件作品就只是一塊 1x1 的灰色像素。《The Pixel》從視覺上看只是一件只有單個像素的數字原生作品。但它是一個標誌,它是數字圖像的最基本的單位,代表著數字原生藝術正在走向未來。

這些作品從視覺角度來說十分簡單,像素塊、簡單的幾何體、幾何體的拼接,也正是因此引得許多人的不解與質疑:這麼簡單的作品居然能買到上千萬美元?

這已經不是 Pak 第一次挑逗人們的認知了。

換個名字,價格翻倍

2021 年 1 月,Pak 在 Nifty Gateway 發售了《The Title》系列加密藝術作品。整套藝術品由九件作品組成,而這九件作品除了名字不同外,均為一個相同的、在旋轉的小正方體。

而那件標價 100 萬美元的《The Unsold(流拍)》也確實流拍了。

幫米開朗基羅「提升作品流動性」

2021 年 2 月,Pak 在 MakersPlace 進行了另外一項「社會實驗」。他將米開朗基羅的著名壁畫作品《創造亞當》分割為數個小塊,而買家可以對任意小塊進行出價購買,而最終無人購買的部分將會變為黑色,而有人購買的部分將會呈現出原本的樣子。

拍賣結束後,每個售出的部分都將被鑄造為 NFT 並被發放給藏家,購買數量最多的藏家將會獲得最終的作品。

Pak 的作品真的很敷衍嗎?

有人說他的「藝術作品」越來越敷衍,無異於「割韭菜」,的確,單從作品的外觀來看,Pak 的作品很難給人帶來震撼感,簡單的幾何模型給觀眾的感覺就是「我也能做」,更何況還直接挪用了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因此,在不少人的眼中,Pak 的作品是極為敷衍的。

但是我們也應該想一想,我們是否可以單以作品外觀來評斷 Pak 作品的優劣呢?雖然 Pak 的作品從視覺角度上看不如 Beeple、FEWOCiOUS 等人的作品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但是他的作品所傳達的概念是足夠引人深思的,Pak 應當被歸類為「概念藝術家」,對他來說,作品有形的表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概念。

說到這裡,讓我們回過頭來解讀 Pak 的作品,從概念的角度欣賞,也許你就可以明白到底什麼是「概念藝術」,而 Pak 又為什麼配得上「藝術家」這個稱謂了。

先看《The Creation》。Pak 其實並沒有完全挪用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而是將其分割成為一塊塊小拼圖,供藏家購買。其實,Pak 在這一步並不是在「賣」作品,而是在和所有藏家一起「創造」一件藝術品。

將一幅畫分割,每個部分都可以被人挑選,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人們喜歡的是這一幅畫的哪一部分,也許是上帝和亞當的臉龐,也許是二人的指尖,也許是亞當的隱私部位,當我們必須要在一幅傑作中的某些部位進行取捨時,我們更關注的是什麼呢?而當我們對某些部分搶得熱火朝天時,一些部分甚至無人問津,同樣是來自同一幅畫,方塊大小完全相同,卻有如此天壤之別,那麼讓我們把無人問津的部分拿掉,只剩下人們喜歡的部分,人們喜歡的部分拼成的藝術品是完整的嗎,還會是人們喜歡的嗎?

有人說,藝術品本身和藝術品的名字共同組成了一件完整版的藝術品,那麼藝術品本身和藝術品的名字在人們心中各自占有多大比重呢?Pak 把這一系列作品當作一次實驗,通過不同的名字賦予了同一件藝術品不同的價值。

Pak 這一次在蘇富比的作品也值得細細品味,總計 1660 萬美元的成交額到底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送給加密藝術奠基者的《The Builder》,作品本身是一個空空的立方體框架,象徵著這些奠基者在這一領域最空蕩蕩的時期便投入其中;

據稱是象徵著藝術品在數字領域的轉變的《The Switch》,兩個穿插在一起的鏤空立方體,也許是分別象徵著傳統藝術與加密藝術,他們在歷史的進程中短暫地相遇,但之後又會在各自的道路上前進,這也反映出了 Pak 對於傳統藝術與加密藝術的態度,它們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

而最有趣的是開放版作品《Fungible》。

給一件「非同質化」作品,起名為「同質化」,這種略帶趣味與諷刺的方式是 Pak 喜歡的。而這件 NFT 藝術品在玩法機制上也確實起到了「FT(同質化代幣,如 BTC、ETH)」的作用。買家買不同數量的《Fungible》將會獲得不同藝術品,可以理解為用一個個小方塊「購買」不同藝術品。

其實這並不是加密藝術家第一次探討「同質化」與「非同質化」的差異。

作品正在富藝斯拍賣行進行拍賣的加密藝術家 Mad Dog Jones 曾在 Nifty Gateway 發布過《Ideas r the currency(創意即貨幣)》系列作品,而當買家購買 5 件該系列作品後可以用這 5 件作品兌換另外一個系列的作品,這 5 件充當「貨幣」的作品也將被銷毀。

只不過,相比 Mad Dog Jones 把一幅幅不同的畫作當作「貨幣」,Pak 的做法更加具有概念性,單一的、相同的小立方體更加類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貨幣」,無需精美、獨特的外觀,只是充當「現金等價物」。

每個人的審美不同,對藝術品的理解不同,因此很多人看到 Pak 作品的外觀,都覺得 Pak 很敷衍。但是從 Pak 的每一件、每個系列的作品概念來看,每一件都是獨特的、創新的、意味深長的。每個人都有觀賞藝術品、評價藝術品、解讀藝術品的權力,因為藝術是主觀的,藝術品也應當去接受來自所有人、各個角度的評斷。本文只是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角度,讓大家在觀賞藝術作品外觀的同時不要忘記對藝術品內在價值的思考,有些藝術家追求的是作品外觀的極致精美,而有些藝術家追求的則是作品背後概念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