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教育部相關領導表示:今年將著力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專升本規模,預計同比增加18.9萬、32.2萬人。筆者曾就「碩士生招生規模預計增加18.9萬人」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當下特殊情況擴招的必要性,同時也說出了人們的幾個憂慮,比如「研究生招生人數快速擴張,會不會影響教學質量?」
文章中的評論,既有與碩士生擴招有關的,也有專升本擴招有關的。有人直言:「本科學歷將大幅貶值」。
人們的這種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就是通常所說的統招專升本,通過統招專升本獲得的本科學歷為全日制本科學歷,理論上與通過高考進入普通本科院校學習獲得的全日制本科學歷沒有區別。只是與高考招生人數相比,專升本規模較小。
以河北省為例,2019年統招專升本招生計劃約1.4萬人,而當年有25.2萬餘名考生通過高考升入本科院校。該省統招專升本招生人數只占高考本科招生人數的不到6%。按照這個比率,以及「招生計劃人數控制在各省當年普通全日制專科應屆畢業生總人數的5%及以內」的規定,全國範圍內的統招專升本招生人數也不過數十萬,在這數十萬的招生規模上,再擴招32.2萬人,是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擔憂。
那麼,專升本大幅度擴招,會不會帶來本科學歷的大幅度貶值呢?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去看,第一個方面是文憑的本身價值有沒有下降?第二個方面是文憑的社會價值有沒有下降?
就文憑本身價值而言,並沒有出現所謂的貶值現象。如今大學的教學條件、師資力量,以及教育資源都相當豐富,學生的整體素養也比以往較好。可能有人會列出很多大學學風差、教師不關注教學的案例,甚至有一些人認為現在的本科生「連以前的中專生都不如」。但稍微理性一點的人都清楚,這是脫離了事實的情緒化評價。國內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但總體保持著向前向好的勢頭。別說大學教育,中小學教育也在整體進步。家長們可以翻開孩子的課本看看,現在中小學教材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自己的那個時代。
不過從文憑的社會價值看,本科學歷的確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貶值」。這裡面至少有兩個因素,一是社會不斷進步,大眾的知識水平普遍提升,本科教育早已從精英教育轉化為普適教育。數據顯示,當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48.1%,即將突破50%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門檻,另外有不少省市高考本科達線率超過50%,兩個高中生中就有一個有機會進入本科院校就讀,這個比例真的蠻大的;二是社會能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不足,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開始做原來本科生做的事,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開始做原來專科生做的事,「學歷通脹」漸漸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現象。
簡單地說,本科學歷不再是稀缺產品,供過於求導致文憑社會價值持續下降,而大幅度擴招或會加大文憑價值下滑的速度。
然而我們必須要承認,文憑社會價值的下降,在全球範圍內都存在,非人力所能控制,這是激烈的市場經濟所決定的。對於個人來講,只有通過不斷提升自身價值來彌補文憑社會價值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
大學是一座豐富的知識寶庫,在這裡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本領、遇到很多有趣的靈魂,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博大。如果本科四年能潛下心去學習,一定會被大學裡的美輪美奐、獨具魅力的東西所吸引,待畢業離校,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胸懷和心境,都會達到一定的高度。
可惜的是,我們身邊有部分大學生,他們沒有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習上;他們以為「逃離」高中進入大學,就是到了一個玩樂的天堂;他們失去了學習熱情,對上大學的態度是「敷衍了事、胡混度日」。於是,他們失去了最好的求知時光,他們中的大多數,變得非常平庸。
其實全國每年通過高考招收的本科生有四百多萬人,若把「專升本擴招32.2萬人」放到整個本科招生計劃的盤子裡,就不算多了。這個擴招比例與2000左右發生的高校大擴招,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鑒於此,我們完全不必擔心本科學歷大幅度貶值,因為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只要我們保持學習熱情,不鬆懈、不懼難,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成功就是早晚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wiXoXABgx9BqZZIOh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