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夏,洋芋不僅是菜和主食,還是中年人聚會時敘舊的主題

2019-07-24     新銳散文


前幾天回銀川,幾位初中時的玩伴在聚會時,對小時侯壘鍋鍋灶燒洋芋的情趣大增。於時,幾人特意在市郊一朋友的農場,情趣盎然的挖鍋壘灶的燒了一次洋芋。當幾個鬢髮斑白,中年發福的男人在那裡躬身低腰的撿著柴草,小心翼翼的用沙土坷垃壘著錐形的灶蓋時,敘舊的主題,始終沒離開洋芋二字。

自己從來沒有考究過洋芋的歷史,在偶爾瞥過一眼一本書上,說它好像來自於遙遠的安第斯山脈。至於說傳入中國的確切的時間,似乎到現在也沒有準確的定論。但洋芋在明朝已傳入中國的可信度還是特別高的。 因為明朝的科學家在他所寫的《農政全書》卷二十八記載有下述一段話: 『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 根圓如雞卵, 內白皮黃, ……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膩衣, 潔白如玉.』由此可見, 馬鈴薯在1628 年前已傳入中國, 並且廣為人知、普遍栽種, 因為1628 年為《農政全書》出版的大致時間。

其實洋芋何時傳入中國,這都不是自己最關心的事。對於我來說,記憶中最早的,最美味的食物,就是洋芋。母親面對著它的蒸、煮、炒、炸和跟其他食物的混搭吃法。幾乎是全家每天的必修。

小時候也不知道洋芋富含澱粉、果膠、蛋白質、鉀、檸檬酸、維生素B、C食物纖維等營養原素。

說它具有和中養胃、健脾利濕,寬腸通便, 降糖降脂,美容養顏 ,補充營養、利水消腫的等等功效,更是一無所知。只是知道,沒有它,你一天就餓的慌;有它,你可以睡的特別踏實。



至於說常食洋芋,可以防止高血壓,還是人到中年以後的事。當自己常為日漸發福的身體和日漸升高的血壓一籌未展時。一營養師的朋友在閒談中說:常吃洋芋,可以降低血壓。他說當人體過多攝取鹽分時,體內的鈉會偏高,鉀就不足,這是導致人的血壓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吃洋芋是鉀最理想的補充來源。 這下為自己喜歡吃洋芋,又找到了更好的藉口。

對於洋芋的挑選 ,自己也從最初的只要是洋芋就行到了現在也開始注重對於肉色淺黃,質地緊密,皮色光潔,芋形圓整,芽眼淺小。而對於洋芋上已稍有發芽、皮呈綠色洋芋基本上棄之不用。據說這樣的洋芋含有一種葵毒素。自己雖然不知道其中的名稱,但小侯很餓,發現在牆角處有幾顆泛青發綠的洋芋,自己偷偷拿了兩顆燒了去吃。半生不熟的洋芋,慌張急不可耐的入嘴,才發現洋芋又麻又澀。勉強硬撐著吃下,一會兒竟噁心嘔吐,全身難受。直到聞訊趕來的大人一邊讓自己喝著酸酸的漿水解毒,一邊叮囑:傻孩子啊!這樣的洋芋有毒,怎能吃呢?自己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寧願餓著肚子,而對閒堆在牆角的那幾顆綠皮洋芋竟置之不理呢!



對於洋芋,最深刻的印象是在村子的窯洞前,村裡的女人們一人拿著一把刀刃,把洋芋從發芽的地方,以三角形式切割,成為一個個帶著芽眼的錐形,把它們堆放在一起,迅速的用草木灰拌了,成為種子。這時女人們手中的洋芋,瞬間就成為一個個掏空的模具,這很多的模具堆放在一起,然後一家一家的分去,就是每家的主食。這時切洋芋的女人總是千方百計乘著看守的生產隊長不注意,把洋芋塞進自己的襖袖或打著綁腿的褲管,以便找個藉口帶回家裡,好煮給孩子吃。而這時的生產隊長也會分人,對有的佯裝不知,對有的聲色俱厲,使有的膽小的婦女紅著臉不得不把藏起的洋芋掏出來,而對於那些臉皮厚,葷素不論的婦女,生產隊長也只好找個藉口離開,算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離開的生產隊長,又成為婦女們開涮的對象。這時,如果是誰家的小孩在跟前,自己的母親一定會拿起一兩顆洋芋,迅速塞進孩子的衣襖里,讓他趕緊回家。而歸來的生產隊長大聲的吆喝和孩子快速遠去的身影,往往化為婦女們爽朗的笑聲。



怪就怪那時村裡種的洋芋少,洋芋越來越多,還是在生產責任制後。那時我也跟著父母種過洋芋。十年九旱的黃土高原的田地,除去坡陡地貧時,春天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牛拉著犁,父親扶著犁,母親的筐里裝著拌了草木灰的洋芋種子,大哥的筐里裝著土糞; 父親吆喝著牛,母親向犁溝里均勻的扔著種子,大哥向犁溝里均勻的拋著糞土。而自己總是拿著一把鑲了長長木把的木錘,不停的敲打著那一個個堅硬的土坷垃。有的不是一擊而碎,而是要敲打多次。雖然揮打的手臂酸疼,但父親時時的厲聲叱責,讓我不得有半分的偷懶懈怠。等種完洋芋,並用長長的耱將種上洋芋的犁溝耱平時,一家人就滿臉塵的蹲在地頭,就著鹹菜吃饃,還大口的喝著又濃又苦的茶水,這時你才會感覺到一種辛勞後的疲憊和舒暢。



洋芋的花兒有粉有白,形似喇叭。雖不艷麗,但它的靜靜綻放,足以招蜂引蝶。而這時的黃土高原,也會因為它的嬌秀,變得秀氣而生機。只是家人的那一把把鋤頭,順著一行一行的洋芋,既要鋤草,又要壅土。在不斷滴落的汗水中,使洋芋以一壟一壟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視線里。

洋芋的花落時,一顆顆猶如翡翠葡萄的洋芋鈴兒,總在枝蔓上搖曳著晨雨秋露。當寒霜過後,洋芋的蔓失去了原有的蔥蘢和蒼翠,變得削瘦而萎蔫。這時一家人的鋤頭,總是揮舞在田間地頭,那顆顆碩大的洋芋,一窩一窩的被掏出來,帶著泥土撒著歡兒的打滾兒。這時的大人爽朗的笑聲和小孩兒發現大洋芋或奇形怪壯的洋芋驚訝的叫聲,總在藍天白雲下相互傳遞的很遠。

一顆顆豐腴飽滿的洋芋被堆集起來,用一輛輛架子車拉進院子,倒進地窖或窯洞,才算是完成了對洋芋的收穫。

剩下的時間,就是把洋芋分類儲藏後,慢慢的享受洋芋。小的洋芋會被主人磨成粉,去做粉條;也會交給粉坊,換成粉條。有的交則給粉絲場,換成小心珍藏的紙幣。剩下的洋芋,則承擔起菜和主食的角色,在主人不斷變花的花樣中,以洋芋絲、洋芋條、洋芋片、洋芋干、洋芋餅子和餃子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和餐桌上。



奶奶會把洋芋擦成絲,拌入麵粉,加入蔥花兒,攤在鍋里,冒著噝噝香氣餅絲,讓人饞的直流口水;母親會把擦成洋芋絲里,加入調料,鋪在擀開的麵皮上,小心翼翼的捲起來,放在鋪了蒸布的木屜上,蒸出散發著誘人口味的菜卷;還有那煮出一鍋,洋芋裂的猶如一朵盛開牡丹。小心的剝掉洋芋皮兒,把洋芋放在盆里,搗成洋芋泥,放入細鹽,再從菜缸里撈出一筷子酸菜就著吃,那種愜意,讓你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小時候洋芋最誘人的吃法,還是烤著吃。在秋天,在山野。 我們幾個背著背簍撿牛糞的夥伴,先商量好了分工:一人在僻人的地方,挖一個鍋釷,用黃土坷垃在灶口壘起形如碉堡樣的釷蓋;一人去撿柴禾,實在找不到,就偷點作別人碼在地里的麥子;一人則背著背簍,佯裝是在洋芋地邊撿糞。乘人不注意的時侯,把糞叉伸進黃土迸裂開縫隙的洋芋地壟,很快就會插出又大又圓的洋芋。邊走邊插,一會兒就插得十多個洋芋。



這時幾個人就聚到一起,用柴草把土坷垃燒的發紅,再手腳慌亂的把洋芋扔進灶坑裡,用一根棍子把同洋芋混一起的土坷垃攪碎,用濕土捂起來,並用腳踩實。然後幾個人分別去撿糞,等歸來時,刨開還有些熱氣的濕土,一個個烤的灰不溜秋的洋芋就滾了出來。在兩手輪換著,吹去沾在洋芋上的土,剝掉灰皺的皮時,焦黃里皮和醇厚芳香的洋芋,讓人垂涎三尺。不過那時總有討厭的大孩子或大人,在不遠處不動聲色的看著你燒好土豆離開時,他們會在你到來之前,把燒好的洋芋拿走,給你剩幾個小的或長像極不好看的。讓你對美味的奢想功虧一簣,懊悔不及。但那種燒烤洋芋的過程,卻總在你眼前縈繞。吃洋芋的饞樣兒,有時還在夢裡出現,等醒來時,仍覺口有餘香。

現代社會,洋芋的新品種越來越多;洋芋的附加值越來越高,身價也顯的金貴。可陪伴人們一路走來的洋芋,依舊樸實無華,既不炫耀。也不位卑!在你貧窮時,它不棄不離;在富貴時,它不攀上依附!始終如一的擔當著它「是糧食中的蔬菜,又是蔬菜中的糧食」的角色,這多麼像做人品質啊!

洋芋,只要看到,只要吃起,只要想起,就會在心底散發出溫馨的暖意!



作者簡介 馬進思,70後,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協會會員,北京昌平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在國內各類期刊發表詩歌、散文五十多萬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tVjMmwB8g2yegNDSF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