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
,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文源 | 拾遺(ID:shiyi201633)
作者 | 拾遺 編輯 | Vivi
1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電影《後會無期》的一句台詞。
這句台詞現在成了我同學軍的口頭禪。但凡閒聊,有同學想往深里說時,他就會來一句:「我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意思是「別他媽跟我扯什麼道理」。
軍身高170,但體重175了。有次,一朋友給他介紹減肥知識。說了20分鐘後,軍一句話打斷她:「其實減肥就六字:管住嘴,邁開腿。」
這六個字,比那20分鐘長篇大論精準得多。
軍就是這樣一個人,知識淵博。論講道理,同學中鮮有匹敵者。
但就是這個知曉各種道理的人,卻是同學中活得最狼狽的。他這半輩子,幹嘛嘛不成。
我們都覺得奇怪:這麼聰明的人,為何就是幹不成事呢?
新年,他又在朋友圈曬計劃:「今年我要讀30本書。」
我不記得這是他的多少個「30本」計劃了。
我這幾年瞎忙,讀書不多,甚是敬佩他。這次春節回老家,就順便去他家坐了坐。結果發現他書櫃的書,大多連塑料膜都沒拆。
我終於知道他為何通曉各種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了。
2
「道理我都懂,卻做不到」
晚上玩手機時,你告誡自己:「別玩太久,早點睡,明天要上班呢。」可還是不知不覺玩到凌晨。
明明知道學習英語很重要,可翻開書還沒背幾個單詞,注意力就被周圍的誘惑吸引了,你對自己說:「明天一定開始認真學習。」
明明知道減肥時不能吃甜食,你對自己說:「嗯,就破例這一次。」
這就是我們為何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所在——「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
同事的一位閨蜜,愛上一個已婚男人。地下情7年了,至今未嫁,苦不堪言。
她的朋友圈永遠充滿金玉良言:
「得不到的就不要碰。」
「對的人才值得付出。」
…………
你看,道理她都明白。
但只要那男的一打電話,她就屁顛屁顛跑去了。
「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啊!」
3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套用陸小墨講的一個例子。
如果現在王健林開價1億:
「只要你每周讀兩本書,每天5點起床跑步一小時,然後從7點工作到21點。堅持三年,這1億就歸你。」
你能不能做到?不用說,一定能。
但如果沒人跟你提前敲定這1億合約,而是告訴你這樣堅持有一天能掙大錢,你還能堅持下來嗎?
不用說,99%的人無法堅持下來。那些一直說「道理我都懂」的人,他真的懂了道理嗎?
不,他不懂。
如果他真的堅信這些有用,那麼未來就等於向他提前開了價碼,而他則會為了這些價碼而堅持下去。
99%的人之所以半途而廢,是因為他並沒有真正懂得。
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別說你什麼都懂,根本就沒這回事。做不到,只能說明你壓根就沒懂。
你以為你明白,其實你壓根就沒明白。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4
我們最喜歡說的四個邏輯句式
我們最喜歡說四個謎之邏輯的句式:
1、不是……而是……
這事不是我干不好,而是我懶得去干。
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2、等……我就……
等我有空了,我就好好學英語。
等我退休了,我就開始學鋼琴。
3、如果我有……一定……
如果我有錢了,一定做得比王思聰好。
如果我有這樣的平台,我也一定能做到。
4、要不是……我也……
要不是因為我英語差,我也能上哈佛。
要不是我家請不起家教,我也能上北大。
哪有這麼多「不是,而是」、「等,我就」,說白了,你就是怕吃苦。
電影《聞香識女人》的結尾,有一段可以載入影史的經典演講: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都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麼?因為他媽的太苦了。」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些什麼,都知道通過何種方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我們就是不去做,因為太苦了。
5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所肖申克監獄
超喜歡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影片中有一個配角叫老布,他在肖申克監獄被關了整整50年。
刑滿釋放後,他被安排到超市工作。
按理說,他應該萬分高興才對,但老布卻抑鬱了——外面陌生的世界讓他感到惶恐。
甚至不打報告,連尿也屙不出來。最後,他將自己弔死在房樑上。
電影里有句極其經典的台詞: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所謂體制化就是依賴,對環境、對制度、對習慣、對人的依賴。
人就是這樣,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里呆著。
一個人一旦建立了自己的舒適區,就會像老布一樣對之形成依賴,從而困在安於現狀的懶惰里和拖延里,困在深惡痛絕的逃避里和退縮里。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所肖申克監獄。
《肖申克的救贖》原著里有這樣一句話:「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
6
「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北大畢業後,俞敏洪留了校。
「我每個禮拜只需上四小時課。禮拜一就可以把四個小時上完,剩下6天可以到處去旅行,或者是睡覺,到圖書館看書。
暑假兩個月,寒假一個月,這樣混下去,就可以變成副教授,然後讀個碩士博士,就可以變成三級教授,然後北大也會給你低價買房子。」
這樣的生活,實在是舒適得很。
但有一天,俞敏洪突然覺得這樣好無趣:「生活一眼就望到了頭。」
這時,擺在他面前有兩條路:
一條是安於舒適現狀,過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
一條是辭職,「讓一生泉水不斷冒出來,讓生命有所成就」。
他選擇了第二條。
1991年,他辭職,創辦了新東方;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09年,他成為CCTV年度經濟人物。
後來,俞敏洪在演講時說:
「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離開北大,不再混日子。」
我們都困在肖申克監獄裡,但救贖不會自己降臨。
電影《霸王別姬》剛開始時,小癩子帶著小豆子逃出戲班,看著名角兒唱戲,他痴醉地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成個角兒啊?」
師傅說:「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7
人生的結局
就是一個個選擇疊加的總和
名嘴蔡康永曾經寫過一段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很喜歡羅胖說的一句話:
「一個不學習的人如何能成為一名優秀學者?一個總吃著食物的胖子如何能變成一個瘦子?一個總在睡覺做白日夢的人,如何才能把白日夢變成真?
我們不能怨天尤人,我們現在的樣子,是曾經的我們使用時間親手塑造的。而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樣子,又取決於現在的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
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就是我們塑造自己的方式。
蔡康永還有一句話說得很經典:「仔細想想以前的時光,我恍然意識到,人生這場戲的最終結局,其實就是一個個選擇疊加起來的總和。」
8
使用時間的方式
就是塑造自己的方式
這是王健林2016年11月30日的行程單。
從印尼雅加達到中國的海口,再到北京。
兩個國家,三個城市,飛了6000多公里。
早上4點,他就起床了。
4:15-5:00,他開始健身。每天行程再滿,他也要抽1小時健身。
5:00-5:30,他開始早餐。你以為他早餐很奢華吧,其實很簡單:一碗粥,一片麵包,幾片鹹菜而已。
5:45-6:30,他坐車前往機場。為什麼這麼早?為了不堵車,節省時間。
12點過,到達海南海口,然後忙著見領導,忙著到現場簽約……
兩小時後,他又前往機場飛北京。
15:00-18:10,飛機上總可以歇歇了吧?不。他在飛機上,也在開會研究項目。
奔波一天,到了北京,總可以休息了吧?不,他還要回辦公室處理未完成的事務。
這,就是大富豪王健林普通的一天。他那個令人眼紅的小目標,就是由無數個這樣「普通的一天」累積而成的。
你,終於知道自己為何總是難以心想事成了吧?
9
能控制早晨的人
方可控制人生
80多歲的李嘉誠,每天6點起床;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每天5點前起床;
百度李彥宏說,每天早晨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
俞洪敏6點起床,已是大佬里「起床最晚」的那個。
想起了南懷瑾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能夠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個人如果連早起都做不到,你還指望他這一天能做些什麼呢?」
今年,你許下了什麼願望?這是你第幾次許下這個願望了?
喜歡《殺鵪鶉的少女》里的那句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
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那個令人心旌搖盪的美好未來,就從你明天早起開始。
*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回復 小學書單,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復 門薩書單,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復 大禮包,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點這兒,逛原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