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為何起源於山東?歷史沒有巧合

2019-11-10     高廣銀

義和團最初是大刀會,其本質與中國流行民間的各種會匪並無區別。這時的大刀會專以洋人,尤其是傳教士為對象,民眾對洋人也有多年的積憤。外國傳教士免不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時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勢力欺侮平民。民間許多帶宗教性質的廟會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願意合作,這也引起教徒與非教徒的衝突。可是清朝官員卻想利用這股勢力對付洋人,結果潘多拉魔盒打開之後,誰也控制不了。

逮捕義和團

為何起于山東

清朝末年,山東一直是德國的勢力範圍,德國在19世紀末期統一之後,對當時的清朝自然經濟環境進行了綜合考察,德國人認為山東的地理環境最適合德國人居住,而且山東地區其它列強的勢力也不是很強。

到了1870年,到山東投資的德國人越來越多,等到《馬關條約》簽訂,整個清朝的對外投資環境也大為改善,不但允許外商自由投資,而且還允許外商的資金能夠自由匯兌,這樣來山東投資的德國人就更多了。

馬關條約

1897年,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發生了一起曹州教案,這起教案源於一場誤殺事件。山東拳民劉德潤,與當時巨野縣縣官許廷瑞有很深的矛盾,於是他便尋機報仇。於是在一天夜裡,劉德潤得知許廷瑞將在一座德國教堂里休息,於是夜裡潛入教堂,可是許廷瑞卻將自己的房間讓給為了兩位教士,結果導致了曹州教案慘劇。

於是德國就利用曹州教案出兵占領了膠州,到了1898年3月份就達成了租界膠州100年的協議。德國於是在膠州就加大投資,同時還要大修鐵路,修建從青島到濟南的膠濟線。

膠濟鐵路

按照協議規定,鐵路沿線30公里的礦產是要優先給德國人開發的,畢竟人家投入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修鐵路過程中需要征地,涉及到征地,問題就非常複雜了,而且山東還是英雄好漢輩出的地方。

山東盛行習武,這是民間的傳統,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人占領山東半島,後來又去圍攻威海,劉公島等,戰爭結束後從山東撤軍。這就造成了山東集結了大量的清軍,等到戰爭結束,朝廷一紙命令,就地解散。

可是解散的這些清軍,並沒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山東,他們遊走於城鄉之間,充當各村之間的僱傭軍,誰家受欺負了,他們幫忙出氣。而當時山東民間的矛盾在哪兒呢?就是教民與百姓的矛盾。

不像今天有直航,德國到山東比較方便,那個時候能夠從歐洲到山東,風險還是比較高的,所以這些傳教士都有不怕死的獻身精神,非常執著。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之後,加大了對外開放,各地來山東傳教的教士也非常多,德國教會、英國教會、美國教會,他們之間互相競爭發展,看誰發展得快,看誰發展的多。所以只要有人願意加入,教會都是拍著巴掌歡迎,從來不會搞個資格審查,問問人生觀價值觀等。

當時加入教會的大都是當地的一些地痞流氓,甚至還有一些不法之徒,無論是官府還是百姓,對他們都是恨之入骨,但是朝廷又礙於外國教會,所以都會對他們有些偏袒。於是這些地痞流氓就把這些教會當作避難的地方,獲得宗教豁免權。

浙江路天主教堂

清朝官員的小算盤

以前山東巡撫是李秉衡,他是一位軍人,無論是對外國人還是本地百姓都是比較強硬,因此山東度過了一段比較平靜的時期。但是繼任者張汝梅,卻耍起了聰明,他想起了梁山好漢招安,於是他讓這些團體制度化,讓每個團體都有一個負責人,受到朝廷管制。

李秉衡繼任者是毓賢,他也是庚子國變的重要人物,後來慈禧逃亡山西的時候,也是他護駕去的西安,八國聯軍和談的時候,第一個要求嚴懲的就是毓賢。因為他在山西當巡撫的時候,誘騙170多個 傳教士,其中還有不少孩子,都給殺掉了,在清朝末年被冠以毓屠夫。

毓賢

毓賢在當曹州知府的時候,以捕盜為名,不分良莠,三個月殺了一千五百人,染紅了自己的頂戴,隨後升遷至山東按察使。在面對義和拳的時候,毓賢還賣力彈壓,並且處死了不少拳民,後來發現勢頭越來越猛,而且他還是一個極端排外的強硬派。

他於是告訴下面的府縣官員,從此把教民的控告當成廢紙,置之不理。並且把義和拳更改為義和團,並且頒發「毓」字大旗,以示招安,這些拳民於是殺起洋人來更加精神抖擻。

毓賢還向慈禧建議「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讓義和團去逼迫洋人。為何此時清廷同洋人鬧得這麼僵呢?還是因為戊戌政變,慈禧殺死了很多維新派人士,而且康有為、梁啟超在海外不斷宣稱慈禧要殺光緒,讓外國人對現在的政權非常反感。

恭親王奕訢

而且慈禧此時還換掉了洋務派恭親王,換上了保守派端親王,這些外國使節更是不搭理他,結果導致與外國人的關係越來越僵,因此毓賢就想著利用義和團來彈壓洋人。

1899年下半年,外國公使就要求把毓賢給換掉,如果山東不換掉毓賢,局勢將會惡化,特別是美國公使康格,他認為不僅要換掉毓賢,而且還不能把他派到傳教士比較多的地方,因為他的排外情緒太嚴重了,有時候達到變態的程度。

於是朝廷就讓袁世凱接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在朝鮮的時候,與各國使節長時間打交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袁世凱上任山東前,就對山東義和拳有了相當了解,山東的官員不是視洋如仇就是畏洋如虎,這兩種情緒都不利於處理山東糾紛。

袁世凱

袁世凱要求地方官員掌握國際公法,同洋人據理力爭,比如在處理肥城縣英國傳教士被殺一案時展示了什麼叫不卑不亢、有理有據。主犯斬立決,同犯絞監候,肥城知縣因縱容包庇被革職。英國提出清政府出資在肥城修建教堂等要求,袁世凱堅持己見,讓英國公使也無計可施。

同時袁世凱還在山東貼出一張告示,讓所有的義和拳的拳民,放下練武的念頭回家,如果回家種地,既往不咎,如果繼續在城鄉之間,惹事生非,那麼就格殺勿論。這就讓大批的義和拳的拳民都回去了,山東局面迅速平定下來。

義和團拳民

義和團的外溢

1900年初,山東泰安卻發生了一件卜克斯案件,卜克斯在路上遇到十幾個義和拳的拳民,這些拳民想拿下卜克斯,敲詐大戶要點錢。可是卜克斯卻告訴這些拳民,袁大人講了,你們這些人如果亂來,會遭到殺頭的。這幾個拳民一聽,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卜克斯給殺掉滅口了。

當時局勢緊張,卜克斯從一個教區到另一個教區,都是有對接人的,後來長時間聯繫不到卜克斯,就把這件事情報到北京了,後來袁世凱就派人找,發現人被殺了。這一下袁世凱尷尬了,這項政策太殘酷,導致這些拳民面對洋人的時候,只能採取極端手段。這種強壓的政策就不能繼續實施下去了,其他地方本來想效仿山東,現在也都猶豫了。

正在各地巡撫猶豫不決的時候,山東的這些拳民卻溢出山東,山東的前車之鑑,各地也不敢對拳民採取強制措施,於是這些拳民就發展壯大,最後湧入北京。而此時毓賢也在北京,就建議端王,可以利用義和團,讓他們鬧一鬧,然後這些洋人就有求於我們,我們也好同他們打交道。

這種集體無意識一旦從潘多拉魔盒中放出,神也控制不住狂歡的走向。義和團除了殺洋人,拆鐵路以外,還喜歡到處打砸搶。因為是眾人犯案,地方官員也都非常忌諱,不敢採取強制措施。從1900年2月份到4月份,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義和團如燎原之勢,從山東蔓延到天津和北京。

到了4月份,北京的大街小巷都能夠見到義和團,其實當時的北京管制非常嚴格,只要把九個城門放下,誰都進不來,誰也跑不掉。為什麼讓這些義和團都湧入北京呢?還是端王的猶豫,結果讓這些義和團的拳民如蝗蟲一般湧入北京,在各處設壇,當時北京有一半人加入義和團,不乏王公貴族。

義和團幾乎是見到洋人就殺,而且包圍使館,讓整個北京處於混亂狀態。他們拆毀鐵路,電報線等,讓整個對外聯繫中斷。5月份法國公使開始向各國通報,整個華北局勢嚴重,在保定已經有60多個天主教徒被殺,而後英國公使也向各國通報,北京的英國教堂也被燒,中國牧師被殺。

最為致命的是天主教北京教區神父,他給各國信中寫到,北京已經被義和團從四面八方包圍,所謂的宗教迫害是一個藉口,他們的目的是要殺死所有在中國的外國人。因此英國,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公使,在西班牙公使官邸開會,決定聯合出兵,保護使館,這就是後來歷史上八國聯軍進北京的起因。

1792的法國原本是一場主張「自由、平等、博愛」的共和運動,但是卻淪為暴民的狂歡和血腥的審判。然後,它又導致了國內不同教派的衝突,各派之間開始互相迫害甚至殺戮。比如,在激進的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執政期間,有7萬人被處死,其中既有貴族,還有平民,罪名都是「莫須有」,史稱「恐怖統治」。而最終,連羅伯斯庇爾也沒能逃脫「恐怖」,被送上了斷頭台。一旦民眾的原力釋放出來,最終發展的狀態,誰也無法預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rcndW4BMH2_cNUg13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