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說的話為何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來源於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閱歷、與生活經歷。
有些是自己從過往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當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有些來源於他們對社會上各種事情的觀察得出的感悟。
對比年齡比較輕的人而言、資歷比較淺、沒有經歷過太多人生風雨的晚輩而言,就多少是會有些正面影響的作用了。
75歲老人的話:關係再親近,這三個「規矩」不能少,否則的話,由親轉仇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1.「親兄弟,明算帳」
親兄弟,為何需要明算帳?因為成年之後就算是兄弟姐妹,也各自是獨立的法律個體,金錢往來必須要按照規矩清算清楚,就算是一起合夥做生意,帳目清晰,其實不會造成彼此的猜疑與爭執。
只要事先談妥,然後按照彼此協商好的進行,之後便會省卻許多的煩惱與糾葛。
75歲的吳老漢說,最怕那種動不動就拿真情說事,但卻在利益與利潤上雙方攪和到一處雙方內心都沒底的人。
因為人心總是有猜忌的,萬一因為什麼事情一方內心起了疑,對方又拿不出具體的開支明細,人家認為你從中占了好處,倒是能從本質上破壞親情,導致雙方反目成仇。
就算平時兄弟姐妹之間有金錢往來與借貸關係,也應該要寫借據,一是一、二是二,說什麼時候歸還,就得什麼時候歸還。
如果只以親情作為綁架對方的口號,時間久了,對方不但不會再信任你之餘,可能就連你們之間的關係想再保持正常,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2.「有分寸,守底線」
陌生人之間相處都得遵守互敬互愛、互相尊重的原則。
人人都最重視自己的自尊,假如有人無故對自己施以羞辱,就算再好脾氣的人,也會予以反擊,雙方關係惡化也就順理成章了。
親戚之間雖有血緣親情作為感情紐帶,比外人顯得親近一些,但基本的適合於普通人際關係的交往原則,也適用於雙方之間。
老人說,他記得自己曾有位叔伯兄弟,總是自認為自己各方面優於他人,言語倨傲,但凡與別的親戚交流,他總是神情輕慢,語帶諷刺。
就因為如此,搞得親戚們沒有不煩他、躲他的。
在大家看來,你就算再有錢,再優秀,我們又沒想從你那裡得到什麼好處,你又有什麼權利這樣對待我們呢?既然覺得我們不配與你來往,那就離得遠一點就是了,省得以為我們接近你都是另有居心,都是想占你的便宜。
這也證明了,就算關係再近,假如不懂得「有分寸,守底線」,不懂得尊重人,那有可能會弄得比一般的陌生人還要疏遠與生分,這是一定會出現的情形。
3.「少摻和,不激化」
還有一種親戚,總是自以為是,總想摻和別人家的事情。
老人認為,「自古清官難斷家務事」,原因就在於:家務事千頭萬緒,裡面的內情沒有人能完全了解。就算關係再好,你也不是人家家庭當中的一分子,搞不明白來龍去脈。
只聽了一方的片面之言,就貿然干預其中,偏幫了一個,卻傷害了另外一個或幾個。
大家都是親戚,難免「順得哥心失嫂意」。有人一時之間感激你,就會引得另外有人惱火你。而更關鍵的是,人家才是真正的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
吵了一通沒多久自己好了,倒弄得你這個拉偏架的里外不是人,成為對方和好之後心目當中的「多事者」,可能還會質疑你插手的初衷是「看熱鬧不嫌事大」,是為了看他們家的「笑話」才這麼樂意摻和。
因此,老人認為,就算關係再好,別人家的家事「少摻和,不激化」,更別自以為是替別人的家庭做主。
有些事情,處理得好便好,假如以後發生一些什麼樣的問題,人家掉轉矛頭全都怪在你的身上,到時候費力不討好,有理沒地方說的人就會變成你了。
人生於世,各行各業都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因此,真的不要太高估計自己的影響力,也不要因為關係親近就肆意放寬與他人交往及相處的規則。
很多時候,你越能恪守本分,你與對方的關係越正常、越維持得久;而一旦你失了分寸,養成了隨便僭越干涉的壞習慣,不管是經濟方面的來往還是人情方面的來往,都會偏離正確的航向,陷入一片混亂的區域之中。
沒有人能夠永遠對放肆干涉自己家庭內部事務的外人長久保持忍耐與尊重,如果你不想成為對方心目當中「沒有分寸感」的拒絕往來戶,有點自知之明,守點規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