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的第2086篇文章
那些傷口還會痛嗎
還記得08年的汶川大地震嗎?現在那裡已重又建起一片家園,但是,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人,那些經歷過生離死別,經歷過世界支離破碎的人們,他們的傷口還會痛嗎?
追蹤發現,汶川地震6個月,12個月,18個月和24個月後,青少年的PTSD發生率分別為21.0%,23.3%,13.5%和14.7%;有研究甚至表明,汶川地震發生3年後,中學生PTSD的發生率仍高達29. 6%,而8.5年後,青少年PTSD的總發生率仍在4.75%。事實證明,對於這些人來說,災難並沒有完全離開。
實際上,不止汶川大地震後的倖存者,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PTSD患者,他們或經歷過地震,或戰爭,或兇殺,或強暴...他們的傷口會痛。
所以,讓我們走近PTSD患者,認識他們,理解他們,溫暖他們,祝福他們。
01 PTSD到底是什麼?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叫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的精神反應。它是一種延遲性、持續性的心身疾病。是由於受到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心理障礙。簡而言之:PTSD是一種創傷後心理失平衡狀態。
PTSD和多種因素相關,比如PTSD的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一半,且女性PTSD患者疾病慢性化比例亦較高,年齡亦為PTSD的影響因素,有研究顯示,年齡較大者更易發生PTSD,亦有研究表明中年人是PTSD的高危人群:婚姻狀況也是影響PTSD發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員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可以減低PTSD的發生,離異或家庭關係惡化者,發生PTSD的機率明顯增加。在家庭中重要成員發生重大變故導致家庭其餘成員心理壓力劇增時,也會導致PTSD的發生率明顯增加:文化程度較低者,更易形成錯誤的認知理念,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更易出現負性認知,從而導致PTSD的發生率增高。高教育水平者,在應激性事件發生後,能夠理性的看待事件的發生、發展,自我調節能力強,是PTSD發生率較低的因素。
02 PTSD的症狀?
PTSD的主要臨床表現可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反覆體驗創傷性事件,第二組為保護性的反應,第三組為高度警覺的症狀。
(1)反覆體驗症狀
這種症狀表現為反覆闖入性地、痛苦地記憶起這些事件,沒有警告,就像「 從天而降」,不需要刺激或者相關引發物,PTSD個體可能會生動地看到當時的情境,好像創傷再次發生,被稱為侵入性回憶或者「 閃回」。反覆闖入記憶的痛苦事件,還會在人睡眠狀態以夢魘的形式發生。另外,如果遇到與此創傷事件有關的具有象徵意義的或者是實際的線索,都會引發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恐懼、噁心、抑鬱等等),或者是生理反應(心跳加快、出汗、呼吸加快甚至過呼吸等)。這種反覆體驗性症狀給個體帶來了很大痛苦,一方面個體難以控制症狀的發生時間和次數,另一方面它們會引發個體強烈的痛苦感覺,就像再次經歷創傷事件一樣。
(2) 迴避與情感麻木
這是PTSD的核心特徵,反應了個體試圖在生理和情感上遠離創傷。創傷體驗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情緒,如,壓倒一切的恐懼、害怕和焦慮,這些情緒反應可持續終生。許多創傷事件的倖存者報道在他們的生活中情感體驗受限,通常指情感麻木。事實上,創傷患者有能力體驗和表達患病前的所有情感,情感上的麻木並非創傷體驗導致,而是PTSD患者對負性情感刺激常做出過度的迴避反應所致。對創傷記憶的迴避可以暫時緩解痛苦,但是卻強化了迴避性行為。類似的,情感分離是為了切斷侵入性創傷記憶與痛苦情感之間的聯繫,但是嚴重時會阻礙個體與他人建立正常聯繫,享受日常生活,保持創造力,以及計劃未來等多個方面。
(3) 過度警覺
這一症狀在創傷暴露後的第一個月最普遍、最嚴重。在這種狀態中,個體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環境中的威脅性信息(高度易感性)。同時,個體還會體驗到難以入睡或者睡眠不深、易激惹或易怒,難以集中注意力,對刺激的過度反應(比如過分的驚嚇反應)。在危機中,這樣的反應是適應性的。但是,在安穩的情境中,過度的警覺性會擾亂個體的正常生活,使人感到衰竭,破壞機體健康。
03 最後
一位從汶川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姑娘這樣寫到:
我不太想回憶那段時間。可是我學著慢慢接受它。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因為它的存在而完整。
災難面前,我們有時做不了什麼,但是災難過後,傷口痛時,我們卻可以為他們做很多事。
親愛的,
你做的很好。
請繼續做的很好。
他們在天上也會為你感到驕傲。
只要你跑的夠快,夠遠,
總有一天,
你能完全地接受,
所有的好與不好,
所有的痛與離別。
你有無限的能量。
這是那個姑娘的原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67173
我本來想向她要個授權,但是直到ddl她貌似都不在線,如果她介意的話我會刪掉。
[1]李璐寰,童輝傑.創傷後應激障礙研究進展[J].社會心理科學,2008(01):100-108.
[2]馬宏筠.創傷後應激障礙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08):89-91.
[3]伍新春,王文超,周宵,陳秋燕,林崇德.汶川地震8.5年後青少年身心狀況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01):80-89.
文案、排版 | 陳浩冉
指導老師 | 王韜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