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黑土地、助農增產,吉大這項新發明技術棒棒噠

2019-12-12   中國食品報


記者從吉林大學了解到,該校化學學院副教授高岩團隊開展「液化秸稈改良土壤綜合利用」項目,利用近臨界水技術將畜禽糞便與秸稈「變廢為寶」,轉化為液體和顆粒有機肥,有效改良鹽鹼地,助力農民增產。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當地地廣人稀,人均占有耕地22畝,但大量耕地是鹽鹼地,糧食畝產不到吉林省平均產量二分之一。在當地,大量秸稈和禽畜排泄物難以得到科學處理。

針對這些問題,高岩提出利用生物質改良鹽鹼土壤的思路。水在臨界狀態下具有酸鹼自催化作用,秸稈和畜禽排泄物在近臨界水的作用下可轉化為有機質肥料。這一轉化可形象地比喻成「高壓鍋煮肉」。把秸稈和畜禽排泄物放在近臨界水裡煮,煮爛了的湯和固體就是有機質肥料,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團隊還自主設計了生產設備。

經通榆縣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站測定,使用該技術對玉米增產明顯。近兩年,當地鹽鹼地得到改良,糧食產量提升10%以上。該技術已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相關研究在《分析和應用熱解》和《農藥生物化學與生理學》期刊上發表。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海濤說,高岩團隊開創性地將近臨界水技術應用於秸稈等生物質轉化製備有機肥料領域,再利用有機肥料進行土壤修復和鹽鹼地治理,敢於創新並通過實踐檢驗。

目前,該項技術已經實現產業化。高岩說,下一步,團隊將圍繞秸稈產物肥藥一體化、植物修復工業污染土壤及工農業廢棄物協同利用開展探索與研究。

來源:新華社(記者孟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