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平利縣鬧陽坪村有個叫朱家灣的「飛地」,四周被湖北竹溪縣鄂坪鄉梓桐埡村環繞,村民在家給村委會打電話均按國內長途收費。古時,這裡分屬秦楚兩國,或盟或戰,如今在湖北竹溪境內的陝西朱家灣村民,和梓桐埡村的村民情同一家。
以山脊為界 陝西村民住在湖北境內
從竹溪縣城出發,沿238省道一路向西南方走,到達鄂坪鄉集鎮後繼續向西,沿途道路蜿蜒,川壩縱橫,約4個小時可達梓桐埡村。朱家灣是陝西平利縣鬧陽坪村一組所在地,完全被梓桐埡村環繞。
梓桐埡位於鄂坪鄉最西端,竹溪境內楚長城城垣在此為終點,該處現在還存有一段城垣遺蹟,附近有個寨子叫「三合寨」(也叫三皇寨)。秦楚古關隘「烏林關」(今分水嶺),在陝西境內稱鬧陽坪,在湖北稱梓桐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949年解放平利的戰鬥中,這裡也曾發生過激烈戰鬥。當年7月9日凌晨,解放軍57師169、170兩團南入竹溪平利交界的鬧陽坪,將三皇寨國民黨軍殲滅,擊斃132人,俘虜240餘人。在此地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就地掩埋在鬧陽坪村和梓桐埡村。
據載,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庸後,為爭霸北上創造條件,在以關埡為核心的鄂陝山脊上,修築龐大的防禦工程,與天然屏障連為一體,作為爭霸楚國的前沿陣地,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楚長城」。從鄂陝兩省的交界線上極目遠眺,這裡已無城垣遺蹟,只能從當地人所謂的「分水埡」中想像它的地理位置。
古長城和關隘雖然是自然的屏障和戰爭的分界線,但目前兩省兩縣的地界大多都是以山脊劃分,朱家灣的兩千多畝山林和幾百畝耕地全部「飛」入竹溪鄂坪鄉境內,十幾戶人家卻被劃分到湖北地界內,和本村其他組相隔數里之遙,來往要經過外省的地界,成了陝西省在湖北省境內的一塊「飛地」。
朱家灣一角
「飛地」成因說法眾多
在梓桐埡村有一個三岔路口,在三岔路口右拐,就進入了湖北境內的「陝西飛地」,竹溪人稱這個地方為「王家河堖」,小地名叫朱家灣。
朱家灣組長鬍明朝介紹,該組有15戶人家,村民65人,全組總面積2400多畝,其中林地面積達2000畝,耕地400畝,村民人均擁有耕地遠遠高出平利縣平均水平。這裡的住戶大部分都姓胡,定居於此在三代以上,有的甚至幾百年。說起朱家灣地理位置在湖北境內,而行政管轄卻歸屬陝西這一話題,胡明朝向我們談到了歷史上形成這種情況的幾種緣由。
古代楚長城一帶屬於邊境地區,戰事頻繁,人們居無定所,又山大人稀,過境開荒種地是「家常便飯」。也許是秦人越界種了楚人的地,隨著歷史的變遷,地隨人走,所以人地歸秦。
另外,古時大戶人家大多投資購置田產、房屋,若逢女兒出嫁,往往送上部分山場和土地作為陪嫁。所以此地可能是湖北的女子嫁到陝西,朱家灣便成為女兒出嫁的陪嫁。後來,陪嫁的山場土地便歸屬陝西。也可能是有些大戶人家為躲避戰亂,在湖北境內購置田產,舉家遷入,世代居住耕種,但人歸陝西,一直沿襲到今天。
還有一個傳說,朱家灣處在「兩省兩縣」交界之處,很久以前,村民在朱家灣一棵核桃樹下發現一具無頭屍體,兩縣縣令齊聚朱家灣,商定誰先破案,誰就擁有這方土地,結果平利縣最先告破。
早在民國時期,竹溪縣和平利縣的兩位縣長就朱家灣管轄問題還在一起開會,由於該地一直就歸平利縣管轄,原住民也願意接受陝西的管轄,朱家灣也就自然歸屬了平利縣。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時,土地、山林劃歸農戶,且允許農民帶地自願選擇農業生產合作社,朱家灣的住戶和土地包括王家河堖的山林也就歸屬了陝西。
有意思的是,朱家灣這塊「飛地」中還有一塊竹溪的「飛地」,這是一處屬於鄂坪鄉梓桐椏村的水田,面積有10來畝,呈長船形橫臥在川道中央。
兩縣一起解決朱家灣居民出行難
朱家灣山環水繞,風景頗佳。從溝口進來,地形如同圈椅。站在溝口向南仰望,森林密布,溪水長流,地勢平緩。鄰接村鄂坪鄉梓桐埡村曾是川鄂古鹽道,大寧河的鹽經巫溪、鎮坪過梓桐埡運往湖北、陝西各地。
解放後,朱家灣十年九豐,還常常將餘糧借給相鄰的梓桐埡村村民。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地方,早在解放前就有一院名「李家鋪子」的瓦房。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朱家灣地方偏僻,又地處外省,村民便率先搞起「小包干」,過了兩年就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後兩家人的草房也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修建成了瓦房。
胡明朝說:「 以前我們最頭疼的是沒有路,村民買賣東西來回都是肩扛背馱,你就是買個車子也沒法用。」2008年,梓桐埡村村委會主任譚順成從電視上看到陝西的三農政策消息後,連忙讓胡明朝到平利縣廣佛鎮去爭取政策支持,並主動提出願意出地修路,也不要土地補償,解決兩省邊遠山村的公路通行。
2009年,考慮到朱家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縣和平利縣就把這段通村路的修建列為兩縣的重點接洽工程。建成後,這條通村路從松河街到達鬧陽坪村,然後再穿過分水埡過鄂坪鄉梓桐埡村境內,最後抵達朱家灣,總長13公里。
朱家灣山環水繞,風景頗佳。從溝口進來,地形如同圈椅。站在溝口向南仰望,森林密布,溪水長流,地勢平緩。鄰接村鄂坪鄉梓桐埡村曾是川鄂古鹽道,大寧河的鹽經巫溪、鎮坪過梓桐埡運往湖北、陝西各地。
解放後,朱家灣十年九豐,還常常將餘糧借給相鄰的梓桐埡村村民。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地方,早在解放前就有一院名「李家鋪子」的瓦房。上世紀70年代末,由於朱家灣地方偏僻,又地處外省,村民便率先搞起「小包干」,過了兩年就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最後兩家人的草房也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修建成了瓦房。
胡明朝說:「 以前我們最頭疼的是沒有路,村民買賣東西來回都是肩扛背馱,你就是買個車子也沒法用。」2008年,梓桐埡村村委會主任譚順成從電視上看到陝西的三農政策消息後,連忙讓胡明朝到平利縣廣佛鎮去爭取政策支持,並主動提出願意出地修路,也不要土地補償,解決兩省邊遠山村的公路通行。
2009年,考慮到朱家灣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縣和平利縣就把這段通村路的修建列為兩縣的重點接洽工程。建成後,這條通村路從松河街到達鬧陽坪村,然後再穿過分水埡過鄂坪鄉梓桐埡村境內,最後抵達朱家灣,總長13公里。
戶籍不同但兩村百姓一家親
長期生活在湖北境內,當地的文化、經濟、風俗都給朱家灣村民帶來了深遠影響。除了語言、生活習性、消費觀念等方面接近外,兩地百姓通婚現象也很普遍,就連種植的農作物和綠色產業都差不多。隨著山貨貿易熱的興起,朱家灣成了兩省經濟文化交融的「橋頭堡」。竹溪縣各級政府也沒拿他們當「外人」,農網改造、通信服務對該組實行全覆蓋,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
關於朱家灣和梓桐埡兩地的風俗習慣,胡明朝說:「說話口音不一樣,陝西人說我們是湖北腔,湖北人又說我們是陝西調。小的生活習慣也不同,比如陝西這邊慶祝生日就擺一次宴席一頓飯,而湖北人卻要慶祝一天,留客人吃兩頓飯。」
「久住三十載,無有不親鄰。」說到兩村村民之間的關係時,胡明朝這樣形容。「我們沒有任何區別。我們朱家灣用的電、電話、電視信號都是湖北的,你打我手機就是長途加漫遊了,這個地方離平利縣城50公里,離竹溪縣城40公里,除了辦事和子女上學必須回到陝西和上陝西的學校外,平常就醫、購物大多都到湖北竹溪縣城,主要是圖個近便。」
梓桐埡村村主任譚順成的家就在朱家灣溝口,「我們兩個村從老一輩開始關係就很好,我和胡明朝基本上每隔幾天就要碰個面。梓桐埡村的村民不光和朱家灣一組的人關係好,就是和埡子那邊的群眾關係也很好。」
據譚順成介紹,1997年平利縣烤煙收購價格較低,竹溪縣烤煙收購價格高,他就主動幫助鬧陽坪的煙農將烤煙銷往竹溪,因為兩省的烤煙收購價格相差較大,鬧陽坪的煙農從中得到了實惠。
(版權屬原作者,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