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寶媽群里有個熱議的話題: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家長要不要把門鎖給拆了?
這個話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後還是以過來人的代表、我們這個群里孩子最大的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青春期孩子的房間可以鎖門,鎖門代表孩子有自己的主權意識了,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因為即便孩子不鎖門,他要是跟你逆反的話,你也看不出什麼來。如果因為你的拆門的行動讓孩子反感的話,他就會隱瞞真實的想法,讓家長更加的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往往因為刻意的隱瞞反而走上了歪路。
父母需要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退出孩子生活的空間,包括他的日記、手機、電腦等等涉及隱私的東西都不要翻看,這是家長必須做到的。如果家長不能控制自己想窺探孩子隱私的傾向,那麼就是家長認知有限,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信心家長這種行為會讓孩子非常反感。
有些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關係,想全方面的了解孩子,事實上,這樣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拆門鎖家長的心理什麼樣?
第一、不夠自信
這個自信也分兩個方面:
首先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處理好跟異性的關係。
這種家長的表現往往就是刨根問底,孩子出去找個同學也要問問是男同學女同學,如果是異性同學就要開始嘮叨孩子不要早戀之類的,孩子弄得莫名其妙的。有的孩子明明沒有往那方面想,家長總這麼嘮叨,反而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
其次是不相信孩子對家長的信任度,總是覺得孩子在隱瞞什麼,往往趁孩子不在的時候悄悄去翻孩子的日記、電腦、手機什麼的。
第二、怕孩子吃虧上當
家長的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現在社會複雜,孩子鑑別能力不強很容易吃虧上當,或者被洗腦、被引誘走上犯罪道路。
這方面的隱患還是有的,家長也不能置之不理。任何事情都有個發展過程,在孩子剛剛開始對電腦等電子產品感興趣的時候,家長就要適當引導孩子不要過度,而不是一刀切的不讓接觸,這等於是把孩子處在一個完全沒有病菌的隔離病房裡,當孩子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往往發現自己失去了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三、怕孩子耽誤學習
家長總認為孩子的自控力是很弱的,總是在不停的提醒孩子要珍惜時間,並且經常以送水、送水果的名義不敲門就進入進孩子房間來監督孩子學習。
孩子其實明白家長的不放心,但是很反感家長的這種行為,往往把家長拒之門外不說,有的孩子還在門上貼上「非請勿進」等讓家長非常尷尬的紙條。
家長往往非常惱火而又無計可施。還怕管過頭了,孩子再做出什麼離家出走之類的失控行動,這個度的掌握讓家長非常頭疼。
這種現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曾經遇見過,很多家長覺得非常棘手,因為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一樣,如果你限制的過多,會影響孩子獨立性的養成,今後進入社會沒有鑑別力,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但如果你不限制,又怕孩子因為自控力太弱而受到外界過多不良信息的引導而走上歧途。
這種矛盾的現象是否沒有辦法解決呢?當然是有辦法的,人不可能完全脫離社會,孩子也不可能一天長大,總要有個成長的過程,你不讓他接觸外界,看著好像是在保護他,但,其實一旦脫離了家庭這個真空無菌的環境,遇見了社會病毒孩子就無法生存。
未雨綢繆,預防為主
家長要儘量早點放手讓孩子成長,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
第一、經常對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進行討論和交流
比如說與孩子有關係的校園金融消費,怎麼利用年輕人的消費心理進行設計,一步一步引他們入圈套;其他犯罪行為是怎麼利用年輕人的好奇心來實現的、網絡是怎麼設計消費環節讓人占小便宜吃大虧的、遊戲是怎麼讓人上癮的等等。
這些道理要給孩子用聊天的形式講明白,知道這些東西背後的原理孩子在遇見的時候起碼有「這些是有害的」概念,不至於上了癮之後就沒有辦法擺脫了。
第二、尊重孩子的隱私,包括進孩子房間前要敲門、不動孩子的日記、電腦、手機等等。
其實有心的家長都知道孩子的青春期心理、生理髮育的規律,有些小心思是很正常的。但家長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對待很多事情都是很正常的好奇而已。
很多朦朦朧朧的小心思不必捅破,只是遇見相關話題的時候跟孩子進行交流和討論,比如遇見影視題材中關於青春期戀愛的話題,家長可以跟孩子進行討論這樣到底好不好,能不能採取更好的方式來完成。
第三、家長可以協商孩子在公共區域學習
一方面孩子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及時問,另一方面家長也要靜下心來跟孩子一起學習,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家庭學習的氛圍和提升精神追求的樂趣。
可以說這是孩子落地執行的最重要的一步,讓孩子跟你交流的時間多了,看到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共同交流的話題多了,自然就跟父母有的話說,家長既不想付出、有想輕鬆收穫個跟你親密的孩子,那是自己的一廂情願而已。
家長跟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才是解決一切家庭問題的基礎。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你先要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身教重於言教是非常重要的。
你一拿起書本就犯困,一刷手機就來神,還美其名曰在陪孩子讀書,反而是給孩子起了個壞榜樣,認為你們大人可以輕鬆的逃避學習,而小孩就不可以。
孩子成長會經過各種各樣的情況,父母需要在每一次特殊時期採取適合的方式,處理親子之間的關係。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