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
中房報記者 許倩 | 北京報道
「40年來,改革開放成就了中國房地產業,房地產業亦改變了中國,房地產告訴人們,消費不是罪惡,現實幸福不是罪惡,有產不是罪惡,城市不是罪惡。」12月4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在由中國房地產報、中國房地產網、中房智庫、中國住交會組委會主辦的「綠中國•芯地產 CIHAF2019第二十一屆中國住交會」上發言時表示。
陳淮為房地產正名,他認為,房地產業並非像我們想像或很多媒體描述的那樣,令人如何厭惡或可惡,實際上這個行業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到今天我們面對經濟增速下行巨大壓力時,房地產仍然作為中流砥柱屹立於最重要的行業之列。
另外,陳淮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能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認為,擴大內需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這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就堅持的戰略。
「我們的目標絕不是在我們達到全面小康社會後讓老百姓成為無產者,房地產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要讓更多人群成為有產者」。陳淮表示,擁有資產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時要承擔風險,注重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自己的資產。
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房地產」,風風雨雨中,中國房地產遭受了無數詬病、質疑、焦慮。其實房地產行業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向富強和實現中國夢、成為現代化強國,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產業。
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基本矛盾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個矛盾表述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房地產業是怎樣一個由來?應該說住宅建設和房地產業在過去40年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我們這個行業是生於憂患的行業,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甚至貫穿整個80年代前10年,我國面對的是嚴重的住房危機——「房荒」,當時為規避1978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很多居民在院子裡搭地震棚長達11年,這種情況不是極端個別偶然的現象。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城鎮居民只有1.6億人口,現在有8.9億人口。面對嚴重的房荒,我們有了城鎮住宅建設的大發展以及房地產業的興旺。
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形勢從長期供不應求及賣房市場短缺,仿佛一夜之間突然逆轉為全面的供大於求。經濟增速下行成為當時的巨大壓力,彼時朱鎔基剛剛接任總理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確保當年國民經濟增速不低於8%。怎麼擴大內需,怎麼擴大消費,在當時的情況下提出了房車入戶的基本思路。儘管當時很多學者說老百姓萬元消費品的時代已經到來或將獲取,但十萬元的時代遠遠沒有到來,實際上到來的勢頭之迅猛遠比我們想像的快得多。
當時的媒體和現在的媒體不一樣,當時的媒體是每天在大字標題寫你敢不敢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每天給我們講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我們能夠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沒有陷入周邊很多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經濟衰退周期,反而保持了經濟穩定,應該說與及時進行住宅制度改革和發展房地產密不可分。
在上世紀90年代實際上已經有了房地產業,但那算不上真正的產業,比如1990年北京開辦亞運會後開發的商品房建設,十年沒賣出去,最後讓中央機關買下來分給職工;彼時上海浦東開發的房子十年都賣不掉,北京在西三旗開發的經濟適用房也賣不出去。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時,如果不是當時政府出重拳推動房地產發展,在房地產業推出兩成首付、貸款利率七折優惠的政策,力挽狂瀾上讓中國沒有陷入巨大動盪,房地產同樣功不可沒,這就叫生於憂患。
我曾經當過8年住建部政研中心主任,回答過無數領導的批示,既然房地產這麼掙錢,為什麼不成立一個全國的或者各地的政府主辦的國有統一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為什麼錢讓私人賺走這樣的質疑。我們說房地產生於憂患,長於艱難,20餘年發展中,很多媒體朋友有幾次說過房地產業的好話,我們聽到的永遠是一劍封喉,永遠是斷崖式下跌,永遠是行業如何暴利黑心。實際上,房改20多年來,不僅僅輿論環境如此,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也認為這個行業是需要努力糾正、不斷管教的壞孩子,所以多年來我們始終不斷地出台各種各樣的調控政策。
這樣的環境下,這個行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突破重圍、實現增長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今天我國面臨經濟增速下行巨大壓力之際,房地產仍然作為中流砥柱屹立於最重要的行業之列。
住房提供了個人信用體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房改20餘年加上40年多來的住房建設,這個行業讓絕大多數老百姓程度不同地改善了住房;在令城鎮人口數倍擴張的情況下,實現了大多數人有房住的初期的基本目標;令我國一線城市可以和已開發國家歷史悠久的超大城市相媲美。更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社會信用體系中個人信用資源。如果沒有過去20年老百姓私人財富累積,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今天14億老百姓還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我國也取得不了市場經濟的改革和今後的發展。住房給我們提供了個人信用體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因為個人信用正是建立在資產信用基礎上的。
40年來,房地產業極大改變了中國。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內,甚至改革開放很長時期內,我們都認為生產、貢獻、擴張才是「善」,消費是「惡」,我們努力添磚加瓦才好,多發電,多煉煤國家才能富強,老百姓生活才能改善。今天我們知道了,中國挖更多的煤,發更多的電一點不困難,要不怎麼有淘汰過剩產能一說呢。
別以為發展實體經濟是未來長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不是的,工業化中期如何發展生產,生產出更多的物質和服務產品來是社會富裕的關鍵問題,工業化中後期如何把生產出的產品消費掉才是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不僅為經濟學所證明,也為國際社會的實踐所證明。
中國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關鍵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增加生產能力、增加生產力的投資,而是擴張消費。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要,就是說我們擴大內需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這句話並不是我們今天才說,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央就明確規定的一項政策。
有產不是「罪惡」
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要解決基本矛盾,就是老百姓要這輩子活的好點,要解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一個巨大的轉折,這一點啟示我們,對房地產業的看法應該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房地產業告訴人們「有產不是罪惡」。30餘年前,還沒有房地產業,在改革開放時期及之前的那個時代,我們認為有產是一種罪惡。今天萬萬千千的老百姓慶幸於早買了房子,大家都希望成為有產一族。
我們即將踏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在實現衣食有餘的基礎上要讓人民群眾實現私人財富的累積,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成為有產一族。我們的初衷絕不是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或者是十九大報告說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2050年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那個時點上,讓所有的老百姓都成為無產者,房地產業最大的改變也是讓人民群眾更多地成為有產一族。
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們曾經認為城市是一種惡,農村才是善。今天我們知道,中國要想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全面實現現代化,關鍵問題不是讓更多的人住鄉下,而是讓更多人民群眾住到城裡,要讓幾千年立足於男耕女織自然經濟的農業經濟體系轉變到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中來。
城鎮經濟的發展是我們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城市化是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戰略的最重要的實施路徑,城市的建設是我們和世界競爭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讓更多人民群眾住到城裡來,讓更多人民群眾分享國家發展好處的根本,也是我們化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的基本途徑。
要注重風險承受能力
但房地產業並非像我們想像和很多媒體描述的那樣,令人如何厭惡和可惡,實際上40餘年來,房地產業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國家,改變了我們的社會,改變了我們的價值取向,改變了老百姓在自己財富配置上的思維動力,比如現在已經不是如何給老百姓講你要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也不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讓更多老百姓用資產獲取財產性收入,而是要告訴老百姓獲取和累積資產是一件好事,但是擁有資產、獲取資產性收入的同時,要承擔資產性風險,要注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優化配置自己的資源。
正確認識中國城市化以及城市化歷史過程中出現的房地產行業和市場,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歷史和社會,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