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刺客
「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進一步惡化,莫里森政府只有10天事件,來阻止澳大利亞大麥生產商受到高達80%的關稅打擊」。這是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10日發出的哀嚎。
事情源於2018年12月,商務部決定分別對澳大利亞的進口大麥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截止日期為今年的5月21日。雖然距離截止日期還有10天,但澳大利亞國內卻炸鍋了。澳大利亞穀物生產商協會主席魏德曼表示,他對中方的決定「感到意外」,這將是對澳的重大打擊,或將是終止中澳之間貿易的開始。
不愧是美英的「寵物」,將主人的霸道無恥學得「有過之而無不及」!澳大利亞的邏輯就好比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侵華的邏輯類似:我賣你鴉片,你不買就是違反雙方貿易協議,是「經濟報復」!你必須購買我的產品,讓我賺你的錢,同時還得忍受我的侮辱而不能有任何不快,否則你就是「挑起事端」!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1日表示,有關調查是一起正常的貿易救濟調查案件。但這一議題有意被西方媒體及政客政治化,並將其與新冠疫情關聯。
澳大利亞對於中方這種正常法律行為反應如此激烈,說到底還是做賊心虛的一種表現。澳大利亞不惜將自身的軍事和外交戰略完全綁在美國全球霸權的戰車上,以「世界輔警」的身份,跟在美國的屁股後滿世界上躥下跳,充當美國霸權主義的一條哈巴狗。
在協助美國對抗中國方面,澳大利亞表現得比任何西方國家都積極。當其他西方國家政府都有意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被捲入中美博弈旋渦之際,只有澳大利亞仍在政府層面上,繼續追隨美國與中國進行對抗。
派軍艦參與美軍的南海軍演,叫囂就病毒起源問題「展開調查」,替美國出頭,拉攏英法德等國加入到污名化中國的陣營等等。整個澳大利亞完全被一些政客所綁架,淪為美國對抗中國的炮灰。
莫里森政府或許認為,澳大利亞疫情已經得到控制,用不著尋求中國的幫助。但他卻忘記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作為中國經濟「後花園」的澳大利亞,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中國開放的市場。失去中國市場,對於澳大利亞業界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目前澳大利亞每年出口中國的商品,占其全國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它始終認識不到自己就是一個農業國和原料國,總是無休止地狂咬自己最大的客戶。試想想,一旦這條貿易鏈被全部或者部分切斷,對於澳大利亞的經濟而言,將意味著什麼?對此,包括路透社、BBC和《澳大利亞人報》在內的一些外媒,都在熱炒之前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所發出的警告:如果中澳關係惡化,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抵制澳大利亞的牛肉和紅酒等商品。
這足以說明,隨著中澳關係的不斷惡化,澳大利亞感到害怕了。雖然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還在色厲內荏,聲稱中方此舉「非常不正當」,並誓言「將捍衛澳大利亞大麥生產者的利益」。但問題是,澳政府拿什麼去捍衛大麥生產商的利益呢?美國不是支持澳大利亞嗎?損失可以找美國要啊,我們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由於擔心中澳關係持續惡化給澳貿易出口到來影響,莫里森政府正在逐漸轉變其對華政策,動手切割與美國在污名化中國方面的關係,試圖以此來阻止中澳關係繼續惡化下去。
這僅僅只是中國的一次法律行為,就把澳大利亞嚇成這樣,要是真的出手反制,那還得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不是長期奉行極端的對華政策,澳大利亞何至於會在今天感到膽戰心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