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 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狄奧根尼的木桶
1
當自己的孩子開口說話晚時,長輩們常常以貴人語遲的說法來安慰父母,也有父母會拿一些名人的故事來自我安慰。
據說,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認字,物理學家牛頓小學成績一團糟,英國首相邱吉爾小學六年級留過級……以此來證明其實有很多成功的科學家、政治家都是大器晚成的。沒有必要對孩子到了年齡還不會開口說話而感到過度擔心。
那麼真的如俗語所說,孩子開口晚代表他是有福氣的貴人,必定大器晚成,將來會有一番大事業嗎?
2
貴人語遲這一說法出自八扇屏中的相聲貫口,原文如下:
春秋時代,有一位公冶長老先生,乃孔夫子之門徒,能懂得百鳥之音。一日,閒暇無事,獨坐涼亭。見池邊落一大雁,青松之上落一小燕。
小燕對大雁曰:「仁兄,逍遙貴體,來此何干?」大雁只顧池邊飲水,洋洋不睬。
小燕怒曰:「人講禮義為先,樹講枝葉為源,我拿好言對你,為何不理,莫非痴呆聾啞乎?」
大雁曰:「樹高蟬聲細,山高雨音低,水深流去遠,貴人語話遲。」
……
由此可見,貴人語遲既不是現代的科學研究成果也不是古人的經驗總結,而僅僅是相聲中大雁對小燕的辯解。
而且,原文的意思也並非開口說話晚的孩子會發展得好,而是人因為地位尊貴,說話時就會慎言慎行,反覆思考,不輕易表態的意思。
3
人們公認的跨世紀天才愛因斯坦說話晚在民間也是流傳已久,現在已無法考證愛因斯坦是否真的如此。
但有兩種說法有力地反駁了愛因斯坦是天才但是說話晚的現象。一說是愛因斯坦2歲半就會說話,只是一直不喜歡說話,所以顯得沉默寡言,被誤認為4歲才學會說話。
另一說法是,愛因斯坦其實是閱讀障礙患者,閱讀障礙在拉丁語環境中發生的機率要顯著高於象形文字的漢語環境,據悉在西方國家閱讀障礙的發病率高達5.25%。(王小英,郭娟,2003)
如果愛因斯坦是閱讀障礙患者的話,7歲才會認字也不足為奇。
(圖片來自網絡)
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存在著大器晚成的現象。但實際上,早慧的孩子也會出現自甘墮落的情況,比如王安石的《傷仲永》就描寫了早慧天才因為忽視教育,最後泯然眾人的故事。
但這些只是個別現象,因為前後的反差太大而被廣為傳頌,最後人們誤將偶然推廣到必然,逐漸變成一種認知偏差。
如果放大數據量的話,我們可能會看到另一個事實。
中科大從1978年開始招收「少年班」,被選中的孩子有的在12歲是就能背誦圓周率1萬多位,最小的11歲就步入大學殿堂,各個都是名副其實的天才。這些早慧的天才兒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截至2015年,中科大少年班37年來共畢業3162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
其中19%供職於科教界,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其中2人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5人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
另有72%活躍在企業界、金融界,其中在世界500強公司、企業任職的約35%。
——摘自新華社《國家相冊》
可見少年班的成才率還是比較高的。
另一方面,早在1929年,美國醫學協會刊物上就發表過關於兒童會說話時間和智商關係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通過對一千個人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開始說話的歲數和智商成反相關,說話越早的孩子之後的智商就越高。人類智力的發展有一定的恆常性,即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排除外界環境變化是相對穩定的。(鄭希付,1992)
孩子開口說話晚,可能是由多種因素造成,如:聽力障礙、智力發育遲滯,親子溝通較少等。如果一味地用貴人語遲自我安慰,忽視了孩子身上出現的徵兆,諱疾忌醫,延誤了醫學診斷與干預的最佳階段,那就得不償失了。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自閉症孩子,或者是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症,他們在前期發展中可能與一般的嬰幼兒無異,但是直到2歲之後還是不能夠開口說話,有些家長不以為意,覺得男孩子開口說話晚一些(男性自閉症多於女性)沒有關係,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表現出驚人的機械記憶力,也總是喜歡專注地盯著一件事情,種種原因讓家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錯過了最佳診斷和治療的時間。
受到媒體等電視文化的影響,有的人會覺得自閉症往往是天才,但事實上,有3/4的患兒有智力遲滯現象,且智力各方面發展不平衡,有極好的機械記憶,意義記憶較差。
因此,在電影里,我們往往會看到自閉症患者可能擁有某種超強的能力。
比如《雨人》里的哥哥雷蒙,就擁有超強的記憶力,他能記得電話本里的任何一個電話號碼,心算的速度比計算機還快,儘管如此,他的智力依然低於常人,而且生活難以自理。
對於這類孩子的言語能力,往往是要經過長期耐心而專業的訓練才能有所改進。
4
那麼,既然言語能力與智力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在孩子早期發育的時候,我們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第一,讓孩子儘早養成閱讀的習慣,要有語言的輸出,首先要有足夠的輸入。
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後期語言表達能力的差異,大多源於他成長過程中的語言環境。
其中一個重要的語言環境就是閱讀,閱讀能夠讓孩子掌握大量的詞彙,自然而然地學會句法,懂得如何更好地遣詞造句。
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我們必須選擇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圖書,如果拔苗助長讓孩子提前閱讀一些超出他年齡的書籍,孩子就可能覺得書是無趣的,事實上,只要有好的引導,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看書是一件有趣的事。
其次,父母也要增加閱讀的時間,讓孩子覺得讀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樣能儘早養成讀書的習慣。
最後,親子共讀是一個好辦法。家長要常常一起讀一篇文章,進行交流、討論。當孩子主動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很認真的去聽,給予她高度讚賞。確實,孩子印象深刻的故事會讓成人也感悟頗深。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往往會有你想不到的見解和感悟,同時語言表達能力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有話可說,允許孩子說錯,並做出正確的示範。
父母要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風雨雷電、花香鳥語、春夏秋冬;教孩子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為觀察對象,因此這就需要做個有心人。
而且,與孩子關係的平等,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當孩子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父母不要急於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給孩子以挫折感或壓抑感,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積極性。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抓住每個機會去溝通和交流。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非常多,比如上學的路上、餐桌上、一起勞動的時候等等,每個時候都可以儘量和孩子多溝通、多對話,有時候父母的碎碎念也是一種語言輸入,在日後可能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晚餐結束後,或者孩子寫完作業後,也可以試著讓孩子當一當小老師,和爸爸媽媽說一說學校里的日常和今天學習到的知識,這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語言,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想要它發揮更好的作用,自然是在對話和交流中更快地提升的。因此,不要抱怨沒時間溝通,抓緊每一刻來和孩子一起傾訴愛吧!
參考文獻:
王小英,郭娟.兒童閱讀障礙的生成與診治研究綜述. 學前教育研究,2003,(1): 30-32.
鄭希付.非認知因素問題探析.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 87-94.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