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歷時10年拍攝的親子成長紀錄片,戳了無數父母的心

2020-01-13     弘益

近日,經典電影《美麗人生》4K修復版重新上線,講述了一個猶太父親圭多在納粹集中營中用「謊言」保護兒子童心的感人故事。

距離這部電影首映的23年後,除了眼淚與感動,我們還能從《美麗人生》里,得到些什麼?是家庭與孩子的成長。孩子會是家庭的一面鏡子,TA的成長記錄著家庭的特質。

央視有一部經過10年策劃2年拍攝、深度探討中國家庭教育的紀錄片《鏡子》,跟《美麗人生》中的溫情與感人不同,裡面的孩子是一群「問題少年」,他們被送去改造的地方,那才宛如真正的「納粹集中營」。

今天,我們就這兩部作品,從正反兩面來探討一下家庭情感教育。

01

問題少年的背後

有一群這樣的家長

《鏡子》共3集,在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首播,通過父母們把有著各種「問題」的孩子送進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的真實紀錄,來重新審視家庭中面臨的親子關係等問題。

看完以下3個家庭,就能發現,問題並不是僅僅出在孩子本身,還出在他們的家庭和父母身上。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第一個家庭,16歲的網癮少年家明,不願意上學,在家晝夜顛倒,父親對他的期望很高,可家明一心想要自由,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第二個家庭,17歲高三學生張釗,輟學4個月談戀愛,把父母趕出家門,衝突中多次企圖跳樓自殺。

第三個家庭,14歲的澤清,輟學2個月,看上去他表面很平靜,其實經常對著母親拳腳相向。

紀錄片內容很簡單,卻反映出了不簡單的問題。這些孩子看起來是逆反、倔強、甚至有暴力傾向的「壞孩子」,但從本質上來看,他們都是缺愛缺理解的孩子。

家明的父親自己有過一段艱苦奮鬥的經歷,想把自己的這種人生信條傳遞給孩子。在家明提出要去做流浪歌手時,父親一心想「糾正」兒子,認為學習和奮鬥才是唯一出路。

「他們明明說的是我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可他們從來沒給我機會幹嘛,說都沒說完,他們就已經拒絕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張釗的父親說兒子原先從學習到生活各方面都很好,自從早戀後,和家裡的距離一直拉開了。其實,張釗不想上學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早戀或壓力太大,而是想把情緒釋放出來。

「在我記憶中,我爸很少笑。爸跟媽在一起時,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澤清的家族在社會上有一定成就和地位,但他父母關係不是很和睦,常常對澤清哭窮,說家裡沒錢。目的是告訴兒子,如果不好好上學,就掙不到錢,企圖激勵他好好學習。

「我媽脾氣比較暴躁,每次跟我講到最後,她一定都說她自己是對的,我爸跟她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她也會用暴力。」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在對孩子經過「81天封閉」訓練改造後,他們身上的問題真正解決了嗎?答案是:當然沒有。

孩子並沒有因為參加了訓練營就得到了真正的實質性改變,問題的根源是家庭,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缺少尊重、自由、理解和愛。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在孩子成長前期,對TA影響最深的人。

愛與尊重不該是父母對孩子的單向要求。

02

因為有這樣的父母

才有美麗人生

我們再來看一看《美麗人生》這個故事。跟《鏡子》中的家庭相反,這部影片展現了一個值得感恩的原生家庭。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美麗人生?答案一定是像喬舒亞這樣的家庭。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二戰時期,戰爭的陰霾籠罩了城市,男孩喬舒亞和爸爸圭多被納粹抓入集中營,在「人間地獄」中,圭多和妻子向兒子掩蓋事實,努力去展現了人類社會那最美好的且不存在的一面,他們告訴兒子:「我們在進行一場遊戲,你要得到一千分,誰得到一千分,誰就有坦克。」

在圭多生命的最後一晚,他把喬舒亞安頓在一個鐵箱子裡,自己去尋找妻子。當他被抓後,路過那個鐵箱子,知道兒子在看著他,於是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即使知道自己馬上要被殺,圭多仍然堅持著讓喬舒亞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遊戲,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

父愛母愛,親情與人性,在這部作品中大放光彩。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文環境。

雖然身處地獄般的生活環境,但家人之間彼此心連心,沒有讓愛構建的家庭破碎,儘可能地給喬舒亞營造了愛的溫室,讓他在殘酷的戰爭和現實面前依舊保留著希望,健康地成長。

影片的片尾,有一段喬舒亞長大後的獨白,對於這一段童年回憶,他說「這是我父親賜我的恩典。」

因為有愛,所以才有美麗人生。

央視歷時10年拍攝的親子成長紀錄片,戳了無數父母的心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03

孩子最好的底氣是

良好的家庭氛圍

曾有讀者給我們留言,說了她家的故事:

我是一位14歲男孩的媽媽,過去很多年對兒子的叛逆都歸因於他的錯,從沒有反省過自己。後來讀了很多育兒知識,深深地知道了比起不聽話的孩子,更多的是不會教育的父母。

有一次我給正在鬧脾氣的兒子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兒子,以前媽媽老是打罵你,請原諒媽媽,媽媽也有錯,請相信媽媽,我們愛你……兒子那時一反常態沒有用行動或語言進行反抗,而是沉默了。

當我試著開始改變自己、接納孩子後,發現和老公的關係也變好了,兒子願意經常和我溝通了。我明白了女人的嘴是家庭的情緒之源和幸福之源,孩子出現問題第一反思的應該是我們大人自己。

這位媽媽過去曾因兒子表現不好、成績糟糕,對他採取了十分嚴厲的教育方式。當她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發現試著接納、理解孩子後,那個印象里整天跟家長作對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孩子最好的底氣,是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在孩子一些不良行為的背後,都藏著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越是鬧騰、叛逆的孩子,越需要大人的關注和愛意。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家庭氛圍好的小孩是很幸運的,因為TA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現在拿出的每一分鐘都是在往孩子的「情感銀行」里做投資,只有當我們成為他們的人生夥伴時,我們才能做他們的人生導師,我們對他們的教養才會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

孩子需要愛,特別是在孩子不惹人愛的時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fNPnW8BUQOea5Ow6J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