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大家看一下一個很獨特的衝鋒鎗,越南的K-50M衝鋒鎗,這是一個非常稀有的槍型,也是波波沙的一個非常罕見的變體,而且乍一看,根本看不出來是波波沙,因為波波沙的元素在外形上已經很不明顯了,但是本質上卻又真的就是個波波沙。
早年間,蘇聯的波波沙衝鋒鎗揚名於二戰的戰場,總共生產超過600萬支,成為蘇軍的一個標誌性的武器。這把槍是由什帕金改進於捷格加廖夫的PPD-40衝鋒鎗,採用大量衝壓零件,簡化工藝節省成本製成的。同樣的,都是一個自由槍機原理的衝鋒鎗。PPSH-41後來也是被蘇軍嫌棄,蘇軍開始採用了更加簡化的PPS-43衝鋒鎗。
二戰結束以後,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被蘇軍正式採用,波波沙衝鋒鎗也是被棄用了,而庫存的波波沙則被蘇軍當做戰略物資支援給了他的盟友們,比如咱們,比如越南,手裡大把的蘇制武器,而各自在這些蘇制武器的基礎上,又都有自己的改進型號。
今天咱們來看越南的K-50M衝鋒鎗,這把槍的原型其實是我國的50式衝鋒鎗,而50式衝鋒鎗的原型呢,就是PPSH-41,所以,K-50M也是波波沙的一個變體。在美軍中,他們管50式衝鋒鎗叫做K-50,而越南魔改的50式衝鋒鎗則被美軍代號為了K-50M,M是modified的意思,改進型。
當年呢,中蘇兩國都是越南最強有力的後盾,他們的武器彈藥、物資補給都是中蘇提供的,輕武器比如兩軍制式武器PPSH-41、50衝鋒鎗、AK47/五六衝、SKS/56半等等,繳獲的什麼M-3衝鋒鎗,還有咱們淘汰下來的捷克式機槍等,那會兒的北越軍隊就是低配版的我軍和蘇軍。
而在K-50M上,它的基礎就是50式衝鋒鎗。這把槍呢,乍一看不是50衝鋒鎗,原因在於它的手槍握把和槍管罩,50衝鋒鎗和波波沙衝鋒鎗的槍管罩是一直延伸到槍口的,而K-50M則是將槍管罩截短了,槍口的制退器也是取消掉了,這樣看上去,K-50M比PPSH-41的槍管要短一些。
這把槍上的手槍握把,在50式衝鋒鎗和波波沙衝鋒鎗上也都是不存在的,這兩把槍用的還是直握把。乍一看呢,你可能會覺得K-50MM用的是PPS-43的握把,實際上並不是,北越K-50M的手槍握把來自於五六式衝鋒鎗/AK-47。
在準星方面,K-50M的準星並不是PPSH-41的準星,也是AK的準星,只不過有所改動,並沒有那麼高了,但是上面的東西,調節器之類的,都還是AK所採用的。
而在照門上面,K-50M的照門並不是採用波波沙的缺口式照門,而是用的50式衝鋒鎗的翻轉式的覘孔照門。
而在快慢機的調節上,K-50M衝鋒鎗也是有一個波波沙一樣的調節器,這是從50式衝鋒鎗那裡轉移過來的一個一樣的調節器,向後推半自動射擊,向前推全自動射擊。而彈匣釋放鈕也是和波波沙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改變。
彈藥上呢,K-50M用的還是波波沙原有的7.62*25mm托卡列夫彈,並沒有新彈種,畢竟就給他提供這個,美國人的.45ACP也只能是繳獲。彈匣上,K-50M用的也是原來PPSH-41的35發弧形彈匣,不過也有所變化,同時呢,也是可以使用71發的彈鼓互換的,只不過,這種大彈鼓在後來沒什麼人愛用了。
另外在拆卸上,K-50M衝鋒鎗和波波沙也都是類似的,內部構造其實也是基本完全一樣的,不同的就是緩衝墊的材質上,北越用的是一個橡膠的緩衝墊,波波沙用的是皮革一類的東西,相比較而言,橡膠其實緩衝效果更好,能更好的降低后座。這把槍的射速呢,比之波波沙應該是差不多的,都是同樣的復進簧、同樣的槍機后座距離。
mat-49
我們看這把槍上,其實元素不僅僅只有50衝鋒鎗的元素,外形更加類似於法國的MAT-49衝鋒鎗。這個原因來自於越南戰爭初始階段,最開始是法國人和越南人在互毆,最後結果也是喜聞樂見,高盧雄雞很遺憾的又雙叒叕打輸了,大把大把的MAT-49衝鋒鎗被北越軍隊繳獲了。
我真沒有乳法,真沒有
我們看一下MAT-49和K-50M,他們有著異曲同工的伸縮槍托,這個估計是MAT-49抄的M-3衝鋒鎗的可伸縮槍托,而越南人也是直接拿過來用了。這個可伸縮槍托裡面,有一個按鈕可以釋放槍托,又有一個卡槽可以固定槍托。相比之下,K-50M的槍托更加短一些,這點更加適用於身材相對矮小的越南人。
而在機匣上,這個K-50M的上機匣其實就是50式衝鋒鎗的上機匣,而下機匣則被越南人換掉了。原本的波波沙和50式的下半部分,是木質槍托延伸過來的,而在越南人手裡,也是換成了一個金屬的結構,這點也是參考了MAT-49的結構。
相比于波波沙衝鋒鎗,K-50M的優點就在於它更短、更輕,它的長度,打開伸縮槍托,為29.5英寸,收起伸縮槍托,則只有22.5英寸,而波波沙全長則是33.19英寸。在重量上,K-50M去掉了厚重的木質槍托,換上了金屬伸縮槍托,減掉了一部分重量,而又加上了一部分金屬機匣,整體重量是7磅8盎司,而波波沙空槍也是8磅,整體上,其實並沒有比波波沙輕多少。不過,它這個重量並不是固定的,由於北越的武器大多數都是在作坊生產的,標準並不統一,能查到的K-50M的重量也是並不一樣的,甚至還有八九磅的K-50M,比波波沙還重。
整體上來看,外形上,這把K-50M衝鋒鎗是以50式衝鋒鎗為基礎,內部結構幾乎一模一樣,而外形上,也有一部分是直接挪用了AK/五六衝的結構,還照著法國的MAT-49汲取了一部分元素,通過這些元素拼湊而成的一個武器。
而在做工上,很明顯,K-50M並沒有波波沙和50式那麼精細,很多地方被做的非常粗糙、簡陋,多數都是一些作坊級別的兵工廠生產製成的,而後就配發給了北越軍隊,生產工藝什麼的都是有著很大的缺陷的,但是對於北越的游擊隊來說,足夠用了。如果做工能夠精緻一些,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武器,但是很遺憾,二戰以後的步兵,不再青睞於衝鋒鎗了,相比之下,北越更喜歡AK47/五六衝。
(正式更名以前叫軍武文齋,大概幾天前改的,如今擺脫那個山寨氣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