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水面湖庫做釣,別琢磨釣法、調漂,越簡單,漁獲越多

2019-07-30     認真的釣魚

水庫有大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這大物,卻不是每次都能釣上的,原因倒不是多複雜,因為有幾個必須得面對的問題,比如水面大導致大魚存活空間巨大,大魚的密度相對稀少,水底地形複雜多樣,如此等等,都使得我們在野釣湖庫時,找魚難、發窩慢,漁獲少,尤其是近些年大水面湖庫,陸續被個人承包,再去湖庫野釣,費用成本也就愈發高了起來,湖庫釣的細節,就開始越來越重要了起來。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掌握好大水面垂釣的基本套路,不說必然爆護,那有漁獲,甚至有大物得入護中,那就是八九不離十的事情,而且要真說這些大水面垂釣的套路,有多複雜,多困難,那倒是真不見得,其實做起來,也並沒有多神秘。

套路一、重窩開路,以量取勝

越是喜歡野釣湖庫的釣友,就會愈發感慨這一點,各個餌料廠家,都在有意無意引導,糧食換魚是一件和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但是現實是很無奈的,越是大的水面,水情、魚情越複雜,多水層魚種混雜,大小魚之間的食口特點,越來越接近,比如說鯽魚吃麥子,在野釣中,別說鯉魚會吃麥子,就是黑魚吃麥子,也不少見;諸如此類情況,更是不少見。

所以大窩、重窩,這種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事情,就被很多釣友所摒棄,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才是最有效誘魚、聚魚、溜魚的手段,所謂香型誘魚、狀態誘魚,可能在其他水域,如池塘、黑坑、小溝汊等水面,有不錯的誘聚效果,但是在湖庫中,效果真心一般。

套路二、窩釣重合,可以多打窩點,但是釣點因始終和窩點重合

這話其實並不難理解,湖庫守釣,其實就是一個培育大魚進窩覓食習慣的問題,通過水下攝像機等有效手段,會發現並不是窩料打下去之後,2~3天,又或者5~8天後魚才會進窩覓食,多數情況,會在打窩後8小時左右進窩,但是在窩內進食,往往會在2天,甚至更久以後才開始,這是湖庫大魚的食口習性決定的,不警惕的魚,早在個頭小的時候就被幹掉了。

我們必須根據這一點,做出相對應的做法,最簡單的套路,就是窩釣重合,窩點和釣點儘量放在一處,這樣既能發揮窩料集中,味型濃郁的特點,又能因為大量的窩料,在大魚確定沒有危險的時候,才會大口朵頤,這樣中魚的幾率也會更高一些。

套路三、不要擔心小魚鬧我,葷腥搭配是湖庫用窩料的必備要素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特別流行純素餌窩料打窩,動輒百十斤玉米、麥粒、紅薯,美其名曰,大魚多喜素淡,不喜葷腥,而且能有效避免小魚鬧窩,事實上這一點,已經很多釣友驗證過,大魚喜不喜歡吃葷腥不知道,但是素餌發窩的速度,實在是太慢,少說3~5天,多了十來天都很正常,其實對大魚來說,只吃草、亦或者水中浮游生物,能長到十來斤,甚至是幾十斤,估計別說人覺得奇怪,魚自己也會覺得奇怪。

所以窩料中,有一定比例的葷腥餌,是十分有必要的,至於擔心小魚鬧窩,說個難聽點的,就算能鬧,能鬧多久,就算搶食,以大顆粒為主的窩料,小雜魚又能搶食多少,而且我們守釣湖庫,多以重鉛底釣,餌大且重,如果真能拖著大餌到處亂跑,這麼有力氣的小魚,釣上來也十分有意思。

套路四、別琢磨調幾釣幾,重鉛底釣才是有效手段

總有一些釣友,希望用台釣調釣思路來找到釣湖庫的有效手段,想法並沒有錯誤,但是在實戰中,會發現懸墜釣法,在水情、魚情多變、複雜的湖庫中,除了增加小魚鬧窩,亂口、雜口增多的幾率,真的大魚進窩了,反而會因為大魚進窩的動靜,導致漂訊多變,一旦抓不住口,跑魚、驚魚的機率反而增加了許多。

那麼湖庫釣最常見,最有效的釣法,其實就是重鉛底釣,隨便小魚鬧,隨便大魚逗,只要有口,漂有動靜,那必是死口、實口,如果真有大魚蹭線,把浮漂能蹭悶漂了,那至少也得是幾十斤的大魚進窩才有的動靜,這說明湖庫守釣,重鉛底釣更有必要了。

在大水面湖庫做釣,其實就一場耐心、細心、恆心的對抗,至於那些台釣的花活,不說全然無用,反正實際效果,其實並不如台釣愛好者鼓吹的那樣,台釣包打一切,當然,這裡並不是否決台釣的意義,只是在大水面守釣大物時,越簡單,效果越明顯,想的越多,做的越多,效果反而不怎麼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RXB62wBJleJMoPM0v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