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討論「死亡」的時候,父母應該這樣做

2019-07-10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媽媽,舅舅為什麼躺在鮮花中間啊?他眼睛閉著在睡覺呢!」

「媽媽,怎麼只有舅舅一個人在那,舅媽呢?」

「媽媽,為什麼你們都在哭啊?」

在殯儀館,當我們圍繞著弟弟的遺體在做最後的告別時,抱在懷裡的女兒一直不停地問這問那。擔心孩子第一次見這種場景可能會害怕,所以前幾天,我都讓奶奶帶她在家,最後一天,才讓家人帶她過去,畢竟,這是她的親舅舅。

孩子真的對死亡是一點概念都沒有,可是,當你以為她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她又會表現得略有所懂。

有天晚上,我帶著女兒回父母那,開車路上,女兒問我:「媽媽,為什麼外婆天天哭,外公天天哭?為什麼?」

我通過後視鏡看著一臉認真的小人兒,很不忍心告訴她舅舅英年早逝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就說:「家裡發生了一件讓人非常傷心難過的大事,你還小你不能理解,等你長大一點,媽媽再告訴你好嗎?」

「媽媽,我知道,舅舅死了,舅舅沒有了。」小傢伙眉頭一皺,嘟著嘴說道。

聽到女兒這樣說,婆婆趕緊打岔,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人說,中國最缺乏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教育。

白岩松也曾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的專題圓桌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們總是非常忌諱和孩子討論死亡,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我們總是選擇刻意迴避,可是,要知道死亡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也是我們每個生命最終要到達的終點。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生命是死亡的遺物。死亡不應該是避之不及的話題,相反,它應該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為什麼?因為一個人沒有對死亡的正確認識,就不能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只有清楚地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才能明白好好生活是多麼值得珍惜的事情。

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首先,在態度上,要坦然、實事求是,不躲閃、不迴避、不誇張、不恐嚇,用簡潔的語言解釋死亡這件事。

刻意的迴避只會激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我們應該坦率、自然和孩子交流這個話題,就像交流其他話題一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答:怎樣告訴三歲的孩子爸爸去世?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最重要的一條建議就是:不要欺騙孩子。

因為被欺騙的孩子一直在原地守候,爸爸總也不回家,他們感到孤獨、悲傷。和爸爸的情感聯結突然間斷裂、消失,讓他們落入被遺棄的陷阱之中。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通常缺乏安全感。如果他們內化了被拋棄的時間,還可能導致自卑、低自尊。

而「不欺騙」就是保護孩子的第一準則。

有些家長喜歡過度美化死亡,比如告訴孩子,親人去世去了天堂;或者用「去世」「離開」等委婉的詞彙,這讓孩子感到很困惑,注意一定要用「死」這個字。

可以和孩子說:「某某因為生病無法醫治死了,他永遠離開我們了,不會再回來了。」如果孩子繼續追問,還應指出正常身體功能的結束,比如,心跳停止、沒有呼吸、不能吃飯、不能再工作等等。

其次,在情感上,及時維護孩子的安全感,教孩子情緒表達,可以適當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悲傷。

如果是家裡親近的人去世,一定要儘量去維持孩子的日常生活規律和習慣,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日常照顧者應該儘量少與孩子分開,讓孩子覺得是安全的,父母應該多擁抱和親吻孩子。

與此同時,可以藉機教導孩子用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傷心、害怕、難過與想念。家長也不必可以在孩子面前掩飾悲傷,孩子是非常敏感的,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擔心和恐懼感。

在美國,一些學校就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會認真和孩子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會組織大規模模擬親人突然離世的應對方法,這個值得我們家長去借鑑。

最後,在方式上,可以多元化,書籍、影視資料、科技館和博物館都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這樣很難開口,不妨借用繪本的力量,通過繪本,我們可以把死亡這個沉重而又複雜的話題解釋給孩子聽。推薦繪本:《小傷疤》、《爺爺變成了幽靈》、《活了100萬次的貓》。

可以帶孩子看一些影視劇、紀錄片,比如2017年催淚電影《尋夢環遊記》,它講述的是一個墨西哥男孩進入亡靈世界之後發生的故事,雖然題材並不溫馨,但卻用溫暖的方式,給觀眾上了一趟別出心裁的死亡課程。

還可以多帶孩子去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讓孩子以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和死亡。

在解釋和引導中,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什麼,死亡並不可怕;讓孩子知道雖然逝者已逝,但愛永遠存在;讓孩子懂得尊重生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

要知道,只有好的死亡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加珍愛生命。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OhuEGwBmyVoG_1ZpL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