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人還記得一個以前提出的著名論斷,那就是中國問題的關鍵,就是農民怎麼辦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想實現文明躍遷,想要在工業文明之後追求富強、民主和文明的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給農民一個好的歸宿。全世界各國多年來都在致力於的城鎮化,就是減少農村人口數量,給與農民妥善安置,中國同樣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這個說法。也有人說,我國農村的人口數量已經越來越少了,真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減少農村人口數量,簡單說就是減少農業的直接從業者,實現機械化、集約化。簡單來說就是改變過去落後的生產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美國,二次工業革命開啟時人口1億多農民超過2200萬,今天3億多人口農民僅剩250萬。
而中國現在從戶籍上來看有9億多農民。要想完全改變這些人的勞動方式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西方別的國家甚至可以完全消除農村人口,中國暫時不可能,雖然很多人口會進入城市,但是中國農村也保留著相當多的人。而且在短時間內中國農村人數不會有很大的改變。
那如果不能完全消除農村人口,我們又該從哪些方面來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改變人們的勞動方式呢?
我國現在做得最多的就是補貼農民。農民沒那麼容易消失,農業產出受到各方面條件制約又有很大限制。國家現在就只能通過福利、財政、稅收等方面進行補貼了。
這點其它的國家也在實行,比如最典型的是歐盟,有人做過測算,歐盟的各類補貼分攤到每個農民頭上,每年超過10萬人民幣。
我國受到國情所困,對農民的補貼沒有那麼高。但是現在對種植和養殖方面都有相當多的補貼。特別是農業保障這一塊,我們國家是做得非常好的。我們的土地和牲畜都有保險,如果因為一些天災或者其它不可控的原因導致減產和牲畜死亡,國家都會給與農民一些經濟補助。
國家現在從政策,財務上來補貼農民確實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我想要改善農村環境,發展農村經濟最重要的還是發展農業。
一些人會說要發展工業,但是很顯然中國基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舉國走上工業化道路。我國現在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想提高農村經濟收益,我們還是要回到農業上來。
農業的發展在於機械化,產量的提高在於種子業技術,科學化的管理是保障收成的基礎。
但是現在農村土地分散,很難實現統一的培育,農藥治理,優良種子的推廣,還有科學種植技術的培訓。而以上這些與規模化生產分不開,只有把農民手中的土地用股份制形式集合起來,國家再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與機械化補貼才有可能扭轉中國農業落後面貌。
這裡有一個容易誤會的地方,土地股份制並不是收回農民的土地,而是將所有的土地集中種植一些經濟作物,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的機械設備以及一些簡便的基礎設施來做到統一管理,提高產量。再統一找到銷售渠道,講農作物變成現金。
簡單來說,以前是東家種玉米,西家種土豆,南家種大豆,北家種高粱。自己種,自己找銷售渠道售賣。而現在是全村土地在政府或者其它機構的組織下統一種一種或者幾種農作物,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來提高產量。政府和機構再找到銷售渠道,統一賣出去。這樣無疑會節省很多的成本和時間,農民也不用擔心價錢賣不起來或者東西賣不出去。
所以說,而且我們未來在農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國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來提升農村的經濟增長了,未來農民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