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
許多對寫作感興趣的小夥伴,一定都聽過「非虛構寫作」這個概念。但它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估計大部人都是一知半解。
大體而言,「故事」分成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所謂虛構類,一般指的是小說或者劇本。說白了,裡面的故事,90%都是靠作家自己的想像編撰出來的。
而非虛構類則正好相反,它是基於是實際發生過的歷史或者事件創作的,因此也被人們稱作「敘事新聞」或者「紀實類寫作」。
打個小岔。我問你,你覺得「虛構寫作」和「非虛構寫作」,哪個更對創作者的要求更高?
乍一想,似乎是前者。畢竟憑空想像這件事,太費腦子了,而且還對作者的創造力有不少的要求。
但事實上,個人感覺還是非虛構類寫作更難些。
因為非虛構類寫作涉及人物經歷、社會學理論乃至人道主義精神,它要求作者不僅得把客觀事件描述真實清晰,而且還得融入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態度。
因此想把它寫好,還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兒。
今天西門君就從三個角度來跟你們聊聊,如何寫好一篇非虛構類寫作作品。
第一個要點:做好參與式採訪
採訪之前,除了準備好提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你提前調查好受訪者的背景。
這種背景,不單單是對方的家境、工作和其他個人信息,更應該包含對方所處的群體的習俗。
打個比方,如果你寫一篇關於回族生活現狀的文章,在採訪和相處的那幾天中,不提「豬肉」二字,是最最基本的尊重。
在採訪的過程中,作者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雙重身份,作者才能夠架起受訪對象與自己讀者們的橋樑。
總之,非虛構寫作的本質是進入採訪者的生活。因此你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和受訪者「靠近」,比如跟他們一起生活,吃他們吃的東西,說他們的語言......等等等等。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時刻秉持一個原則——儘量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要讓自己「反客為主」。
記住,你雖然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但你終歸還是觀察者。
第二個要點:掌控故事結構
在和受訪者接觸一段時間後,想必你也差不多可以開始構思創作了。
在構思階段,你需要先確定寫作的視角,是採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呢?
兩者的差別其實很簡單,第一人稱有「我」的存在,並且「我」或多或少參與到了受訪者的生活。典型的案例,可以參考柴靜的《看見》。
而第三人稱更像是一台純見證不參與的攝像機,是沒有「我」這個角色出現的。大多數的新聞報道都是採用這個視角。
兩個視角無所謂孰高孰低,不過西門君要特別提醒你們一句:採用第一人稱的時候,千萬不能讓「我」成為了主角,受訪者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再三強調,我們只是一個觀察者。讀者喜歡謙恭的作者。
好,確定視角之後,我們準備動筆吧。
不過在動筆的過程中,西門君並不建議你是「東一錘子西一棒子」那樣去寫,而是儘量根據某種非虛構寫作的故事模板去寫。
比如我自己慣用的故事結構就是「介紹主人公背景——他的坎坷和阻礙——逆風翻盤——結局——我對他的評價和看法」。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愛用的結構,你也可以摸索你自己的「套路」。
但,無論你採取何種結構,理論上請你保證三個層次的存在。
第一個層次是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敘事,這是非虛構寫作最基本的元素。
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該事件的感受。這個感受既包含受訪者的,也包含創作者的。但主要還是受訪者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文章的立意。你寫這篇文章,是想傳遞一個什麼觀點或者價值觀?是大愛的無疆,還是戰爭的殘酷,亦或是人性的陰暗?
這三次層次,用六個字概況就是「敘事、情感、意義。」
第三個要點:把握採訪的基本原則
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受訪者,但畢竟敘事者是我們這些創作者,因此在真相面前,我們應該如履薄冰,對當事人和讀者始終保持誠實,並且懷有敬意。
除了保持誠實和懷有敬意之外,還有一個「不干擾、不打擾」的採訪原則。之前說了,為了走近受訪者,我們難免會進入他們的生活圈。
彼時你需要思考的是:我應該如何不干擾和打擾他們?換言之,應該如何避免因為我的介入,從而導致被觀察者發生刻意的變化?
在宣講的最後,送上一位前輩曾經教誨我的話:「一名優秀的作家,一定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社會學家和人道主義者。」
作者簡介:西門君,《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於浙大就讀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