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及人工智慧,同學們總是覺得遙不可及,跟自己沒啥關係。其實很好理解,人工智慧的新聞近幾年我們見的並不算少,關於AI的各種猜想也都成為各大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題材,諸如《黑鏡》、《西部世界》、《機械姬》等等作品都讓我們對未來的AI時代既充滿憧憬,又懷有警惕。
電影《機械姬》
回到現實生活中,AI也確實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人工智慧的發展率先為零售場景帶來了一股「無人化」浪潮,諸如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等,一時成為新零售的風口。同時,AI在餐飲領域也進行蔓延,自然也衍生出了許多智慧餐廳這類新型概念餐廳,此類餐廳又以海底撈、盒馬鮮生、京東X未來餐廳為首,就連接地氣的五芳齋、周黑鴨、慶豐包子鋪等多家餐飲品牌也陸續推出了精心打造的智能門店。
慶豐包子店智能門店
只不過,大眾對於這些AI的更多應用場景似乎並不買帳。以海底撈為例,其智慧餐廳門店離康石石辦公地點只有十五分鐘步行距離,但許多同事在去過一次之後都表示不會再去第二次,康石石也上網看了些評價,發現吐槽點主要集中在——「人工智慧都是噱頭,機器人還要服務員手推的」、「如果真的沒有了真人服務,那還能叫海底撈嗎?」、「沒有抖抖麵筋球、也沒有龍飛鳳舞的拉麵表演,還不如吃二十塊錢的麻辣燙。」
圖源:中華小鳴仔視頻截圖
智慧餐廳,真的「智慧」嗎?
01 網際網路影響下設計範式的轉型——用戶體驗的價值
海底撈智慧餐廳之所以不討喜,是因為海底撈出了名的就是他們家的服務,人工智慧當然大大節省了後廚、配菜、酒水等人力成本,但也大大削弱了客戶的服務體驗。節省了多少人力成本,客戶不知道也不在乎,但是減少了服務體驗,就等於在減少海底撈餐飲品牌的競爭力。
其實在此前,已經有不少餐廳為人工智慧轉型繳了學費,比如人人湘的「四五餐廳」——無收銀、無服務員、無採購、無廚師,一度成為全行業矚目的焦點。但在去年初,人人湘無人餐廳再也沒有開門,帳面虧損,學費上繳100多萬。今年京東智能奶茶店的倒閉也引起熱議,有人認為定位錯誤,也有人認為是智慧奶茶店與「奶茶社交文化」相悖,遲早要涼。
圖源網絡
康石石不談商業模式運作,僅從設計角度來說,也恰好說明了傳統製造技術影響下的設計範式,如今已完全轉型至網際網路新技術影響下的設計範式。
傳統製造技術影響下的設計範式:產品(Product)+交互(Interaction)
網際網路新技術影響下的設計範式:價值(Value)+組織(Organization)
在傳統製造設計範式的影響下,我們很難突破原有的設計思維,目光永遠是產品本身,很難看到用戶體驗所帶來的價值,認為只要產品足夠好就可以了,交易完成之後便一切結束。但網際網路新技術影響下的設計範式恰好與此形成對立,一個成功的設計,必然要考慮到用戶從試用購買使用反饋丟棄的整個環節。
正如傳統海底撈的服務,用餐前的熱毛巾,等位時的免費零食緩解等待焦慮,避免火鍋氣味熏到衣服上的抽煙機,臨走前打包的零食,對孩子的誇獎,甚至你離開海底撈時在微信里發的朋友圈,抖音裏海底撈千奇百怪的吃法,微博上關於海底撈服務太好而衍生的段子……都脫離了產品本身,而是一個完整的運作系統。
服務設計的興起,不正是網際網路影響下的必然嗎?而這,同樣也預示著傳統設計學科必將面臨著新興設計學科帶來的挑戰。
02 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我們?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誰都不能阻止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今年在MEET2020智能未來大會上,IDC聯合量子位發布白皮書,全面展示了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應用狀況。而這份白皮書,恰好「駁斥」了關於人工智慧市場遭遇降溫的一些觀點。
他介紹稱,2019年中國在全球市場占比大概12%。這個數字聽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跟美國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增速會達到驚人的64%,成為全球第一。
圖源:量子位
而AI的影響對於我們身處的藝術&設計領域來說,我們也勢必要做好應對準備。這裡不僅僅針對的是與人工智慧息息相關的工業交互專業大家族,更與所有藝術&設計相關專業都有關。因為很多我們現在能做的,不能做的,AI現在都可以做了:
比如圖片處理應用Prisma,能畫出一萬張梵谷的畫。
圖源:cnblogs董超
比如阿里的魯班系統,能通過深度學習來量產Banner(每秒8000張)。
圖源:薛志榮
再比如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研究員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設計專家共同提出了一個可計算的自動排版框架原型,這下作品集排版再也不用看康石石了。
圖源:薛志榮
除此之外,還能做建築設計、服裝設計……
所以人工智慧不會做什麼?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成為不可替代?李開復老師在《人工智慧》一書中歸納了7個AI很不成熟,而設計師恰好擅長的優勢,分別是:
1.跨領域推理能力
如何通過跨界聯想設計創新?如何通過類比能力去推理出用戶想要什麼?這正是如今設計師所需要的技能。而在未來,學科與學科、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界限只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各大頂級藝術設計院校都在鼓勵跨界、新興學科也大多數為聯合型專業的原因。
2.抽象能力
抽象是想像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設計師最不缺想像力和創意。
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通過多個實例找出實例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用戶的需求,再通過具象提出設計方案。
4.常識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幾乎被所有人認可的,無需仔細思考就能直接使用的知識、經驗或方法。這些常識往往「常識」到讓我們忍不住忽略它,但只要當他們秒現在腦海里,便能成為可貴的靈感來源。
5.審美
審美能力同樣是人類獨有的特徵,很難用技術語言解釋,更難被賦予機器。審美是一件非常個性化,又非常個人化的東西。它可以被表達,但是很難被歸納,但人與人之間又可以很容易的交換和分享審美體驗。這種神奇的能力,計算機目前幾乎完全不具備。
6.自我意識
這點不用多說,AI不會像你一樣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好美」。
7.情感
最好的藝術作品或設計作品都是有靈魂的,當人類第一次看到或使用他們時會感到內心的震撼。但計算機目前只能通過數學建模或人的表情來推斷出人類情感,但還做不到如何延續用戶的開心或者安慰用戶的上心,更別提如何與人類進行靈魂交流。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藝術&設計行業應對AI時代還是有非常強的不可取代性。而在AI時代,AI也將成為設計師的好助手:
圖源:中國藝術《人工智慧時代的設計變革》
1.省去大量繁雜重複性的工作,節省生產成本和人力成本
2.能夠更全面的進行用戶需求分析,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了基礎。簡潔的設計語言本身就是提取用戶基數用戶體驗的交集,但如果有了AI,產品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這將是個全新的機會和挑戰。
3.為藝術型設計師帶來更多機會。AI時代後,產品的同質化會越來越嚴重,能為產品帶來活力和差異除了自身的底層技術基礎,更多的是藝術型設計師的理念和風格,以及自身品牌的調性。
03 藝術&設計教育,該如何應變?
康奈爾大學Brandon Hookway教授在其《介面(Interfaces)》一書中描述了「介面大學」的場景,構建了一個關於高等教育的和諧未來。具有人工智慧功能的計算機不再只是一個工具,而成為人類大腦的「第三個半球」,增強創造性和強化認知學習過程,創建人類與設備的混合思維,達成與人類平等、共生的合作關係。畢竟AI的有些能力確實是人類能力的邊界,AI也是。
面向未來,教育領域同樣需要進行思考,如何做出相應的調整。
比如現在的APP一萬個人下載就只有一個介面設計,但在未來,介面將可以不再是直接設計出來的,而是根據不同用戶的特點個性化地生成。這樣一來,我們的設計教學中,課程設置還能僅僅是視覺和美學的訓練嗎?是否更多的該側重提供與人類感性與行為模式方面的知識,與編程、代碼等等於技術實現可能性方面的知識?
以我們熟悉的作品集創作流程為例,從確定主題到最終排版環節,無一能夠完全不受AI影響:
- 在調研方面,我們藉助AI,能夠通過大數據來建立典型用戶模型,這就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形成新的用戶調研方式;
- 在創意方面,我們的設計課程要更多的關注從用戶思維和行為模式的角度,訓練學生構建新的生活場景與生活方式的能力;
- 而表達方面,當自動生成設計將產生新的語言,個性化定製和自適應的產品成為主流,在學習新技術/工具的同時,美學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又尤其重要。
總的來說,AI時代的到來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類都不能倖免。
看到這,可能很多人都忘了這篇文章剛開始是吐槽海底撈的智慧餐廳的。順便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現在覺得任何餐廳機器人、掃地機器人、KTV里的小愛……這種人工智慧都顯得不太聰明的樣子。
圖源網絡
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所有人工智慧算法和應用都屬於弱人工智慧的範疇,而大家在影視作品裡看到的,自身期待遐想的人工智慧,被定義為強人工智慧。相比弱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能進行主動學習、推理、決策、規劃、自然語言溝通、整合能力實現既定目標。
但李開復老師在《人工智慧》一書中也直言不諱:從技術角度層面來看,弱人工智慧與強人工智慧之間的鴻溝可能遠比我們目前所能想像的要大的多。
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或許唯一能確定的,便是我們每個人都將身處在數字信息的浪潮之中。
吳軍先生在《智能時代》一書中說到,大數據和機器智能的出現,對我們的技術發展、商業和社會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只有2%的人能夠完成跨越。
康石石當然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東家,還有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都是這2%。
*以上僅代表康石石個人觀點
如果對作品集或藝術留學還有更多疑問,歡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