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能在日用護膚品領域帶貨的「薇婭」們,很多是宮裡的嬪妃。
比較早的時尚icon是「環肥燕瘦」中的趙飛燕。
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30歲的漢成帝微服出訪,在陽阿公主府遇到了目光纏綿、歌聲婉轉、舞姿妙曼的趙飛燕,對她一見鍾情。
趙飛燕體態輕盈,傳說每當她迎風起舞的時候,仿佛都要乘風而去,她藉此帶火了一種叫「留仙裙」的裙裝。
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明人畫千秋絕艷圖》里的趙飛燕。
漢代人伶玄的古早宮斗小說《趙飛燕外傳》記載,一日她穿了件南越進貢的雲英紫裙,在四十尺高的露天高台上翩翩起舞,突然一陣大風吹來,她的長裙倏地揚起,飛燕舒展雙臂,做出要被風吹走的姿態,呼喊「成仙啦,成仙啦~」
成帝一看,慌了,趕緊叫樂師無方拉住她的裙擺,雙方僵持了好一會兒,等風停歇的時候,發現裙子都被抓皺了——從此,宮裡宮外開始盛行有皺褶的裙子,每出行前,姑娘們都要先把裙子摺疊出皺褶,美其名曰「留仙裙」。
人們猜測「留仙裙」其實就是縐紗裙,漢代利用加過強拈的紗線受潮濕後產生縐縐這一規律,有意識地用強拈的絲線來織成紗,然後浸水使之收縮而起縐。服飾很難保存,福州宋代黃昇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絲綢織物,其中一款百褶裙,褶皺仍舊清晰可見。
成帝怕飛燕以後還要飛走,為她建了七寶避風台來跳舞,而飛燕為了保持自己纖細消瘦的身材,長期修煉彭祖方脈之書傳下來的一種「氣術」。
她為了肌膚雪白嬌嫩,以及為了贏過「自有體香」的妹妹趙合德,還用過一種秘方配製製作「息肌丸」,用麝香、高麗參、鹿茸等名貴藥物製成,放入肚臍內,可以通體清香,膚質光滑,接著還要用「九回沉水香」泡澡,坐在沉香木製作的座椅,焚熏貴重的香料。
可是不管怎樣,飛燕的人造香好像也比不過合德,合德只是用豆蔻湯洗澡,敷一敷「露華百英粉」。
「英粉」真實存在,是以米粉作為化妝粉,大約在戰國時代,鉛粉被發明出來,逐漸代替了米粉,又稱為「胡粉」。能給大家找來最清晰完整精緻的古代化妝品也出自宋代黃昇墓,這是幾塊不一樣的粉餅,仔細看上面有不同的花朵紋飾,存放在主人漆奩第二層。
可是,趙合德看趙飛燕努力美容,內心焦慮,生怕被比下去,學著姐姐也用起「息肌丸」,但「息肌丸」副作用極大,久用令人無法懷孕,皇宮藥劑師上官嫵教姐妹用羊花煮湯洗滌,可也已無法挽救了。
宮斗經典《甄嬛傳》里的安陵容,用的也是這個方子。
《戰國策》中有句「女為悅己者容」,那時的女性依賴男性生存,變美已經不是愛好,而是競爭優勢,她們專注研究「美美美」秘訣,成為妥妥的美妝穿搭博主。
東漢梁冀,史書上出名怕老婆的奸臣,相貌醜陋,妻子孫壽卻是個魅惑的大美人。
孫壽傳聞里是個飛揚跋扈的主,卻有個四步變「弱氣美人」的秘方,我看這個名字心裡就默念:不就是「茶藝妝」?
Step1:「愁眉啼妝」,把眉毛畫得又細又彎,另在眼下塗一層鮮紅的胭脂,模擬美人剛剛哭過,楚楚可憐的樣子。
網絡博主模仿的漢代妝面「愁眉啼妝」。
Step2:她又把頭髮盤成結,放在腦袋一側,梳一種「墮馬髻」,模仿剛剛從馬背上摔下來的狀態。
左邊北魏永寧寺出土的殘破人偶,右邊任家坡出土陶俑,都被懷疑是墮馬髻的樣子。
Step3:她可能是史上第一個表情管理大師,發明了「齲齒笑」,一種像是牙疼時遮遮掩掩的笑。
Step4:她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走「貓步」的女子,在漢代叫「折腰步」,走路時左右腳走直線,裝作腰肢纖細得快要折斷的樣子,身體自動搖擺出妙曼的曲線。
哈哈,這一系列行為在現在的我們看來多麼矯揉造作,卻讓當時的女性趨之若鶩,一時間,洛陽城到處都是這些面帶愁容,梳墮馬髻,害牙痛還要走貓步的女子。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畫家仇英《漢宮春曉圖》截選,仇英以春日晨曦中的漢人宮廷為題,描繪了宮廷仕女生活的場景,這是他對宮廷浮華美好生活的讚美,放大看其中也畫了皺眉的女孩。
除了「愁眉啼妝」,古代著名的妝面還有「曉霞妝」。
「曉霞妝」來自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薛靈芸,張泌《妝樓記》記載,傳說有一天晚上文帝在燈下詠讀,用水晶七尺屏風遮蔽,薛的面頰無意中觸碰在屏風上,傷處那道血痕有如曉霞將散,看起來可憐又美極了,宮人們便模仿著也在臉上畫血痕,後來改名叫「斜紅」,直到唐朝也很流行。
唐代陶俑壁畫里也很常見。
「斜紅」古詩里反覆有出現過,白居易的《時世妝》里寫:
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
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也就是說唐代女子還會把「啼妝」與「斜紅」放在一起畫臉上,在追求時尚方面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
佟麗婭模仿過,不過現代女子的妝面早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些悲苦之氣了。
古代的超級帶貨女,哪裡少得了唐代的女子天團。
唐朝初年服飾方面其實比較保守,衣領沒那麼低,女子出行一般還要戴上「冪籬」遮擋容貌,到武則天時期,女性地位大幅度上升,女子穿衣才開始展露身材的自信,有了「粉胸半掩疑晴雪」。
唐俑的衣服衣領越來越低~
有人認為這些多虧了武則天。武則天有一張方臉,比起圓領交襟直領,對襟對臉型更友好,她中年以後更為富態,穿衣就越來越寬鬆。
後來有傳聞武后因為穿褲子磨腿發明了「裙」這個字,實際上可能並沒有,但她的確算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一朝審美。
所以比起咱們廣泛流傳的武則天畫像:
她更可能是張萱畫里這個樣子的:
今人臨摹,唐張萱《武后行從圖》,但年代、作者有爭議,沈從文認為這張畫像武瞾頭上鳳冠,也非唐代初年所應有。
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則是帶火了唐朝女子穿男裝的風潮,她是頭一個有記載在宴會上穿男裝的,帶著唐代女孩們也開始光明正大穿起了胡服等等原先屬於男子的服飾。
唐朝墓葬壁畫也發現了些許的身穿男裝的侍女圖。
比起只在宮廷中扮美的古代「薇婭」,「李佳琦」們涉及的帶貨領域更多,因為男性受限制很少。
例如你也許聽說過「洛陽紙貴」與「側帽風流」。
「洛陽紙貴」是西晉文學家左思寫了篇《三都賦》,寫太好了,被當時很有「流量」的皇甫謐、張載、劉逵等人吹捧上天,引來一堆堆人競相傳寫,導致洛陽的紙張價格大漲。
「側帽風流」呢,則是那位特別會嫁女兒的古代第一岳父獨孤信,孤獨信不但有三位都當了皇后的女兒,他本人也是有名的美男子。
美男子有一回出門打獵,不知不覺天色已晚,他要趕在宵禁之前奔回家,馬騎太快,帽子也被風吹歪了,被看門的小官吏看到,結果第二天,滿城大街上都是模仿獨孤信歪著戴帽子的人。
左邊北朝墓道壁畫,右邊北齊許顯秀墓室壁畫,也不知道獨孤信多好看,歪著戴這樣的帽子才能變成潮流啊~
古人也很會蹭名人的流量。
比如晉朝兩位男神王羲之與謝安,都給扇子帶貨:
王羲之給老婦人的扇子上寫字,滯銷的扇子立刻成了熱門商品,另一邊謝安的同鄉蒲扇賣不出去,他就拿走其中一把,天天帶在身上,人們一見男神都帶扇子,於是爭相購買。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清禹之鼎題扇圖,描繪的便是「羲之題扇贈老姥」的故事,王羲之坐在石桌旁落筆題字,老婦目露期盼,僮僕於溪畔洗硯,主題鮮明,生動自然。
咱們更熟悉一些的帶貨達人還有「旅遊博主」李白。
身為大唐第一無業游民,李白走遍大江南北,偶爾寫個「廣告文案」,就能帶動當地旅遊業和土特產,比如他的《客中行》大讚蘭陵美酒: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酒本來就在當地小有名氣,這麼一首詩下去,更是聲名鵲起。
顧炳鑫大師國畫工筆人物,醉鍾馗,酒最常被拿來當做詩詞繪畫素材。
再比如這首著名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哈哈,李白給廬山寫了兩首詩,直到今天,還在持續帶動廬山的旅遊業~
廬山可是非常幸運了,李白之後不停有畫家詩人給它寫詩作畫,這是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沈周《廬山高圖》,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繪廬山之「高」以為象徵老師的品格。
當然,史上第一「美食博主」蘇軾的帶貨能力也毋庸置疑。
《食豬肉》、《老饕賦》、《菜羹賦》、《豆粥》、《鯨魚行》等等一首首詩詞過後,「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墨魚」、「東坡豆腐」、「東坡羹」……嗯,火了一堆自己發明的菜。
他被貶到嶺南時寫: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每天不怕上火要吃300顆荔枝,帶火了嶺南的荔枝。
愛荔枝的人不少,齊白石畫了不少荔枝。
被貶到海南時,又給賣環餅的老婦人寫:
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暖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哈哈,把餅比作美人手上的金臂釧,「環餅」的銷量猛漲。
其實就是咱們街邊最常見的饊子~
擱現在,蘇軾大概就是大眾點評資深用戶,到哪吃飯,店主都要把他供起來的那種~
今天陪你圍觀古代帶貨達人,有沒有覺得「帶貨」可真不是隨隨便便、簡簡單單的事情?有選品的眼光、有文化的品味、有漂亮的展示、有精彩的文案,真是行行業業都需要鑽研和專注。畢竟表面帶的是貨,內裡帶的是文化與才華。
本文資料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歪戴帽子、腳蹬公屐:古代名人「帶貨」能力哪家強?》
詩詞那些事《古代帶貨鼻祖蘇東坡:「我在黃州,買它買它買它」》
穿越時空之美《究竟誰是古代美妝博主第一人?》
史硯忻 《西魏北周服飾初步研究》
任競春 《裙子不是武則天發明的》
邢培順 《趙飛燕外傳》探論
對了,從古至今你最欣賞哪位帶貨達人呢?
- End -
琦琦,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簽約作者。一名找好看圖片有強迫症的90後,還是個愛研究奇奇怪怪東西的怪味女。首發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lixiaoyilhyxqdn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