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斷蕭銑助力,再端蠻夷老窩!李孝恭:李靖他果然是個人才

2020-01-04     霂霖清看世界

前文提要:武德二年,劉文靜被殺之後,李靖離開秦王府,被派往信州投入李孝恭麾下。在路上他先幫李瑗解決了金州附近鄧世洛的蠻賊武裝,等他趕到硤州之時,又碰上了正在死磕蕭銑的許紹。許紹成功的經略硤州,令已經勢如中天的蕭銑坐臥難安。於是蕭銑一方面利用自己水軍強大的優勢,派遣大將陳普環組織艦隊沿長江三峽逆流而上,另一方面則派人四處聯絡煽動巴地的蠻族首領,一時之間,李靖和許紹的周圍烽煙四起。


蕭銑對於這種局面當然不會放過,梁軍對於江北硤州的攻擊雖然沒有成功,卻成功控制了長江南岸的三峽出口,(北周在三峽出口處的南岸設置有要塞安蜀城,與夷陵隔江相對,在安蜀城之東南,南朝陳設置有荊門鎮,唐初蕭銑進攻硤州的許紹沒有成功,但是還是拿下了長江南岸的據點。)也就是說許紹其實並不能阻止他和長江上游的水路交通,於是他派遣將軍陳普環組織艦隊溯江而上,試圖連接遠在三峽之上的闍提。


蕭銑所控制的長江南岸的三峽出口處,圖/網絡。


不過實際上,蕭銑派出的正規軍並沒有走的很遠——陳普環的艦隊,從江陵出發,只前行到西陵峽一帶,就被許紹的部隊追擊,許紹派遣了自己的硤州錄事參軍李弘節(李弘節這個人後來在唐朝官至桂州都督(依據《貞觀政要》),爵清平公(依據《新唐書.地理志》),據說貞觀十九年的時候還當過工部侍郎(嚴耕望《唐仆尚丞郎表》),依據其名字的特徵,鄙人懷疑其人可能是李偉節的兄弟或則同族兄弟,據說他有一個兒子名為「李道素」的,後來發掘過墓志銘,明確記載其是隴西李氏,很想找來看一看,一解心中疑惑。另外李偉節的曾孫女的墓志銘也發掘出來了,名為《《陳公夫人李氏墓誌》;有機會也要找來看看。從李靖南下投許紹以及李弘節後來任職桂州都督這些事情上來看,這兩人之間也許還真有那麼些親緣關係。)和女婿張玄靜率部在西陵峽成功阻擊了陳普環的西進艦隊,生擒陳普環本人。——從江陵出發到硤州的水路距離大約是150公里不到,直線航空距離大約是100公里,而從硤州到西陵峽西端的直線航空距離大約是60公里,水路距離則大約為80公里,西陵峽東端出口處的南津關距離硤州大約只有幾公里的路程,只是我們並不清楚陳普環具體是在西陵峽的什麼位置被許紹抓住的呢。


唐代地圖中的自江陵至硤州距離,圖/網絡。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其實蕭銑的這個宏大計劃,距離成功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陳普環已經抵達西陵峽最西端的香溪口,此處距離夔州治所奉節縣依然有大約120公里的航空距離——實際水路距離大約為130公里左右。而從夔州繼續往西,到開州(今重慶開縣)的航空距離為大約110公里——沿途多是起伏不定的山區,如果繼續走水路,需要由長江上溯到雲陽縣再經彭溪河到達開州——從奉節到雲陽航空距離大約80公里,由於河道較直,實際水路距離大約在90公里以內,而從雲陽到開縣的航空距離大約為40公里,而由於河道極為曲折,實際水路可能要在8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由奉節至開州的實際水路距離大約在170公里左右——即,陳普環離和闍提會合至少還有300公里左右的路程。蕭銑主力幾乎還沒出自家大門,就被人堵在門口一頓亂揍打殘了,還讓人勞師千里去遠征,那不是一個笑話麼?


當然,闍提的土著武裝,對李孝恭還是有相當威脅的,——關於闍提這個人,《舊唐書.蕭銑傳》稱:「東平郡王蕭闍提」,而《舊唐書.許紹傳》稱:「開州賊蕭闍提」,蕭可能是梁政權的賜姓,書中稱為「開州賊」而不是「蠻酋」,顯示此人應該漢人或者漢化很深的土著,肯定不是食人生番,至於「闍提」,是從古印度傳過來的詞,作為印度教詞彙,它大致表示「種姓」或者「亞種姓」之類的意思,而在佛教中「闍提花」是修行的重要道具,所以這個人的名字同樣與當時流行的佛教信仰有很深的淵源,聯繫梁朝的開國者蕭衍的經歷,搞不好這個蕭闍提還真是蕭銑的遠親——李孝恭駐在夔州,一時間竟然被打得抬不起頭來。


圖/網絡。


李靖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向西進入開州、通州方向進剿冉肇則的另一股蠻族武裝的。(冉氏、向氏等都是巴地的土著巨姓,因此這個冉肇則肯定是個蠻族首領沒問題。)


《舊唐書.李靖傳》稱許紹為「硤州都督」,那肯定是不正確的,其一:武德二至四年間唐朝並未設置「*州都督」這樣的職務,當時實行的是總管制而非都督制。其二,硤州當時沒有設置總管府,而是隸屬於夔州總管府——根據《舊唐書.地理志》即可獲知——夔州下 隋巴東郡。武德元年,改為信州。領人復、巫山、雲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寧、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仍置總管,管夔、硤、施、業、浦、涪、渝、谷、南、智、務、黔、克、思、巫、平十九州。也就是說,許紹的職務應該是硤州刺史而不是硤州總管或者硤州都督。


前面說到許紹派出的追兵在三峽下段的西陵峽成功追上了蕭銑的陳普環艦隊,並擊敗俘獲了他們。大概剛好在這一時期,李靖也到達硤州,許紹正值用人之際,一看李靖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頂著李淵要殺他的詔書把他保了下來。在擊敗了陳普環艦隊之後,硤州和夔州之間的交通終於恢復,而此時李孝恭正困守夔州城頂著周邊蠻族的圍攻而焦頭爛額,許紹決定派他去增援李孝恭。


於是李靖與蕭闍提雙方先在夔州(今重慶奉節)附近爆發激戰,當時冉肇則與蕭闍提連兵數萬,阻止夔州與四向的交通,本來根本不把李孝恭那點部隊放在眼裡。李靖出其不意,只率了八百精銳,一戰即擊破冉肇則的主營。冉肇則大敗之下,丟棄大軍倉皇出逃,一路向西逃回開州(今重慶開縣)——距離夔州水路行程約170公里。冉肇則東進不成,於是在開州重整軍備後決定向西發展,向西攻克了距離開州大約60公里的通州(隋通川郡)。


李靖解了夔州之圍後,繼續以精銳緊隨冉肇則跟蹤追擊,一直追到開州,乘冉肇則主力西進通州而後方兵力空虛之際,一舉攻克開州。


李靖擊破開州之後,主力繼續西進至通州東部地區,即今日四川省開江縣境內。冉肇則聽聞開州的主基地被人端了,急忙回師東向。李靖於通州境內大致即今日四川省開江縣寶塔壩鄉玉皇觀村(一帶藉助地形設置伏兵,突襲正在行軍的冉肇則部,一戰而擊斬冉肇則。(《舊唐書.李靖傳》:後又要險設伏,臨陣斬肇則,俘獲五千餘人)(開江縣寶塔壩鄉玉皇觀村有小地名「李靖埡」,據說就是後人因紀念此役而命名。並且當地還曾經出土過一些據說是唐代所立的古碑。))


唐代地圖中的自夔州至開州的位置,圖/網絡。


另一方面,沒有了蠻族的助戰,蠻族的開州主基地又被李靖給端了,加上蕭銑的援軍又指望不上,蕭闍提自然不是李孝恭的對手,內外交困之間,結果在夔州附近也被李孝恭擊斬。


開州、通州二處的蠻族叛亂事件差不多就這樣算是平息了下去。搞定了這兩個對手,李孝恭的夔州總管才算基本坐踏實了。——需要說明的是,通州和開州並不是李孝恭的轄地,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武德)二年,以武寧、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為夔州,仍置總管,管夔、硤、施、業、浦、涪、渝、谷、南、智、務、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其中並無開州和通州。當時通州自身是設置有通川總管府的。


到武德三年的三月,經過李靖和李孝恭等人的合力清剿,這場幾乎遍及山南道山區各個角落的蠻族叛亂才大致最終平息了下去。於是李靖向李孝恭提出,為了防止這些部族再次造反,讓每一個蠻族部族的首領都派出一批子弟來夔州充當質子,當然名義上是參加唐軍。這才算比較徹底杜絕了當地部族反覆造反的危機。(兩湖和四川的蠻族造反是有傳統的,早在南北朝時候就這樣,跟一個政權鬧不和了就去投靠對面的那個,所以東晉南朝長期在這一地區設置有寧蠻校尉和鎮蠻校尉,專門負責招討這一地區的蠻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FYZcm8BMH2_cNUgEH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