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含混不代表失語

2020-09-03     造就

原標題:《八佰》:含混不代表失語

2020年8月21日,時隔14個月,整裝重來的八佰壯士為久旱的電影業降下復工的首場甘霖。

該片講述了1937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在淞滬會戰末期,為抗擊日寇,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4晝夜的英勇事跡。

用一個個小人物,喚醒了隔岸觀火的人群包括觀影者的愛國之心

囿於上海當時的特殊地位,日軍在進攻時巧妙避開了各國租界,僅對華區步步緊逼,而位於英租界邊沿的四行倉庫,成為被各國列強和中國平民全程圍觀的公開戰場。

這場罕見的被圍觀戰事,讓八佰壯士的事跡,擁有真實可考的見證者,這也成為影片最為動人之處:

用一個個小人物,掀起歷史的積塵,並以水、陸、空、遠、中、近等不同視角,還原了戰爭慘烈的現場感,並喚醒了隔岸觀火的人群包括觀影者的愛國之心。

也就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八佰》在全國上下掀起了熱議,並在褒貶不一的爭議聲中帶著票房節節升高,突破20億。

01 正方:用好萊塢方式和中國情懷製造熱點

但凡對此片持正面態度的人,都會提及影片在視覺效果方面的突出之處。

《八佰》是全球第三部、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視覺效果在中國巨幕的加持下絕對不同凡響,另外導演管虎也擔當了此片的編劇,因此在人物塑造和節奏的把控上會更加順手。

儘管人物眾多,偶爾會落下群像之中個體塑造不夠清晰的小毛病,但自己寫劇本的管虎導演想表達的意思還是比較清楚的。

一層思想是士兵從不知道為什麼而戰,只想著逃離戰場回家,過自己一畝二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到最後眼看著自己身邊的戰友一個一個地倒下去,終於輪到自己不得不去獻身了,別無選擇。

電影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以小見大

另一層意思則是租界裡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中國人的生活在外敵入侵後,還能維持多久。

一開始,他們都很排斥這些從鄉下地方來的士兵,也不願意從閘北逃過來的難民進入租界,覺得這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國軍反正早晚都要吃敗仗撤退,等到他們撤走了,上海就又恢復平靜了。

一群人安心過著麻木的生活,燈紅酒綠,隔岸觀火。

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些人終於也坐不住了,開始關心對岸中國士兵的安危,儘可能地為他們提供一點幫助。

過度強化的租界兩岸環境和人物性格對比讓觀眾褒貶不一

在戰爭的過程中,蘇州河北岸來自鄉下地方的中國士兵與南岸租界裡的中國人的命運聯繫起來了。

在四行倉庫裡面,有「丈夫許國、實乃幸事」、「捨生取義、兒所願也」的慷慨壯烈,也有羊拐、老算盤和東北老鐵這種老兵油子,甚至還有自投羅網進入四行倉庫的漢奸記者、年幼無知只有一腔熱血的學生。

在這裡,民族意識覺醒了,影片的主題思想升華了,它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主旋律電影,主旋律到甚至有些讓人膩味。

據說,管虎拍攝此片的意志來源於2013年主創對四百位17到39歲的路人的一次隨機採訪——你是否了解淞滬抗戰、四行倉庫和謝晉元?

結果路人對於教科書上提過的淞滬抗戰印象模糊,對於四行倉庫保衛戰和民族英雄謝團長,多達90%的受訪者表示一點都不知道。

《八佰》出品人兼導演夫人梁靜回憶,在這個採樣後,她那個身高超過一米九的丈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壓抑,說一定要拍部電影出來。

「關於四行倉庫戰役外圍發生了什麼,都有影像、文字記錄。但倉庫裡面,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有個別軍官的口述,說得還都不一樣,這就是我想要拍這個電影的根兒。我相信一定是有奇觀在裡面。」

擅長類型片的管虎決心為全中國人展現倉庫里的奇觀

而《八佰》之所以選擇以逃兵的視角進入,一開始就奠定了此片沒有人希望進入戰爭、甚至成為英雄的基調,這註定就是一場悲劇。

真實歷史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恐怕沒有電影表現出來的那麼慘烈,本質上是一場政治仗,在布魯塞爾會議召開前夕表演給西方各國看,象徵中國軍隊在上海並沒有放棄抵抗,真正規模也不大。

從比較主流的傷亡數字的版本來看,戰鬥並不十分激烈,524團1營在四天的保衛戰中,共陣亡14人,傷23人(加上撤退時的傷亡,總共陣亡19人,傷47人)。日軍傷亡200左右。

但四百孤軍「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的義舉,曾給國難歲月里的普通人帶去過巨大的勇氣與希望。

對於麻木了大半輩子的租界的人,或者說對於這場保衛戰、四行倉庫幾乎毫無印象的現代人來說,展示這戰鬥的過程和細節,包括小人物的故事遠比塑造一個個遙不可及的英雄形象、讚頌勝利的結果更有意義,也更有效果。

事實證明,從這點意義上來說,管虎的確做到了——四行倉庫在影片上映後成為了熱門旅遊景點,每天需要限流進入參觀,足以證明。

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遺址每天人滿為患

四行倉庫守軍的意義真正凸顯出來,並不是他們在四行倉庫四天的戰鬥,因為這四天的戰鬥放在淞滬會戰國軍死傷三十萬的大背景下,幾乎不值一提。

真正讓他們獲得特殊政治含義的是在進入租界之後,在整個華東地區都淪陷的背景下,在上海成為孤島時期,他們仍然在以很悲壯的方式,向外界表達自己仍然在堅持抵抗的姿態。

其實電影的題材並不能影響對電影本身的判斷,如果僅僅是因為題材原因就對其大加吹捧或者說大肆貶低,那麼言論則會顯得站不住腳。

身在中國這樣一個對中日戰爭有著極強的情結和代入感的情況下,民族意識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加分項,導演當然可以利用這個加分項為自己的電影帶來更多的讚揚。

正方短評:

By天地無用

影片代表性的藝術手法,是租界南岸的戲台上演的《長坂坡》和小戰士夢中出現的趙雲馬戰群雄,突圍前夜山東兵用陣亡戰友皮影頌趙雲

「相較於管虎之前的電影,這部好看了很多,非常的好萊塢大片,節奏、情緒什麼的都把握得很準。是不是非常符合史實不太清楚,畢竟沒有研究過,但電影非要搞一個蘇州河兩岸的對比出來,總覺得很尬很彆扭。

「影片代表性的藝術手法,是租界南岸的戲台上演的《長坂坡》和小戰士夢中反覆出現的趙雲馬戰群雄,以及突圍前夜山東兵用陣亡戰友皮影頌趙雲。

「三處藝術處理,將古今悲歌影像重迭,暗含了中華民族不息的鬥志,亘古的堅韌不折,一曲《長坂坡》,串聯起將士百姓的抗戰共情。

「片中最大的亮點,是一匹反覆出入四行倉庫的白馬,總在不經意間穿梭於炮火、塵霾和日軍談判現場,始終牽引著人群的視線,給所有人以意義、夢想、希望、慰藉,有點像海倫·米倫《女王》里的那隻鹿,沒什麼不妥的。」

有點像海倫·米倫《女王》里的那隻鹿

02 反方:歪曲歷史 模稜兩可

狂批的觀眾的論調是,該片嚴重違背的史實,並企圖拿出大量的歷史證據來佐證自己言論的正確性。

例如導演選擇的這個故事本身就很彆扭,怎麼講其實都是講不圓的。

一開頭,試圖用上海老太太的視角來倒敘,以回憶的方式來展開敘事,說她父親說,四行倉庫的國軍士兵在保護著我們呢。

但所有看了這個片子的人,以及稍微了解一點歷史的人都很清楚,租界裡的中國人的安全是由列強提供的,四行倉庫守軍連自己的安全都沒有保證,最終不是他們保護了租界裡的中國人,而是讓他們和租界裡的中國人一樣,得到了列強的保護。

本片被批評「篡改歷史」的地方還包括了:死的人好像太多了,真實戰鬥沒有這麼慘烈;最後撤退在橋上沒有發生那麼猛烈的戰鬥;護旗那一段並沒有血肉之軀;前半部分誇大了對岸群眾的麻木。

毛尖的短評一針見血:

「《八佰》把一場屈辱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拍成勝利的模樣,我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中國導演常懷兩種憂思,一邊怕老幹部不把他們當主流,一邊又怕老百姓當他們主流。為了伺候好二老,也算費勁心思,搞各種旁逸斜出。

「如此,儘管《八佰》的細節可能絕大部分是虛構,但是身捆手榴彈躍入敵群的陳樹生們前赴後繼壯烈犧牲的時刻,依然是這部電影最值得讚美的高音。

「所以,管虎沒有去拍淞滬會戰中更可歌可泣的其他戰役,我覺得沒有問題,他和「長腿將軍」孫元良的後人秦漢合影,而不去找謝晉元的後人,也無可厚非。

「每一場電影背後,都會啟動無數意識形態的幽靈,同樣一個『四行倉庫保衛戰』,前前後後包括紀錄片,已經有七八版,技術而言,管虎版是最高超的,但同時,也是最含混的。」

另一個讓大家質疑的點,是電影的題材本身包括管虎對結尾的處理上是不是太過模稜兩可。

「所有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不要把這場壯舉淪為一場更大的笑話。」

《八佰》中黃曉明扮演的特派員向謝晉元團長傳達了上峰的意思。這是全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台詞。沒錯,這是一場「表演戰」,觀眾不限於上海南岸租界區,更是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各國政要。

電影的結尾,戛然而止在壯士們沖向租界的群眾那一幕,他們倒在了日軍的子彈下,也難怪有觀眾質疑影片的結尾有些曖昧不清,戛然而止——更多的戰士們沒有在對峙中犧牲,反而倒在撤退中。

最落下話柄的是,導演可以讓觀眾在前半段忽略這場戰爭一直存在的荒唐,而通過黃曉明的一句話,在後半段突然意識到這種荒唐。

這種讓劇情非常蹩腳的矛盾,從編劇角度說,是整個劇情偏離史實必然導致的不能自圓其說。從導演角度講就是上面說的搖擺和投機的結果,猶豫不決,左右試探。

事實上撤退後真實的後續故事更加悲涼:

謝晉元希望能夠借道租界回歸本部。但是日軍威脅聲稱如果租界放謝晉元部隊安全離開,他們就將衝進租界追殺。於是英國人沒有允許謝晉元部離開。

且在進入租界之初,英國人要求謝晉元部繳械,謝不肯,但後來,國民政府下令謝服從英國人要求。

1938年8月,淞滬抗戰一周年之際,謝晉元要求在營區升國旗,英國人沒有同意。謝不顧英國人反對最終升起了旗子,英國人派兵強行沖入,以刺刀捅傷孤軍營內多名士兵。

1940年汪精衛投靠日本人,成立汪偽政權。他派人勸降謝晉元,被後者嚴詞拒絕。在多次招降謝無果之後,1941年4月24日,謝被日軍收買的4名叛徒刺殺。

至此,四佰勇士的故事畫上句號,最英勇的戰士也並非倒在前線上。

反方短評:

剪輯節奏有點古怪,後面時間線的漂移有點莫名其妙,群像雖然都好像不錯,但好像故事線由都不夠完整。

《八佰》光榮有餘,重提這段值得每一個國人銘記的中華抗戰史;卻荒誕不足,在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上點到為止,沒有空間讓人反思戰爭的虛空。

打得慘烈、撤得憋屈,抗爭得毫無意義。明明是這麼一個殘酷、虛無、荒誕、充滿諷刺的故事,導演顯然沒有把立意放在這上面,一味強調悲壯和英勇,流於表面。

最後還硬拗成了喚起民眾覺醒、激起民族奮進,就更加莫名了。

同時導演太過於沉浸在自我感動里,煽情的橋段用力過猛。

原本有些設定還不錯,譬如河兩岸的對比。但是呈現得太刻意了,刻意到讓人尷尬。包括戲劇、皮影的一些橋段,顯得私貨過多。

群像可以,小人物也沒問題,但是有很多人物浮光掠影,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結尾還弄丟了一整條主線,看得人非常困惑。

03 造就:電影不是歷史,導演也不是歷史學家

電影上映後的第二天,大號《毒舌電影》發表了一篇題為《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樑》,認為此片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管虎依然充實著人物的弧光。

「《八佰》敢拍善與惡交界的粘稠。電影是要充當歷史學家,給眾說紛紜的歷史一個定論嗎?這不是電影能做的。也不是電影應該做的。」

任何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都有虛構的成分,虛構並不能成為抨擊《八佰》的理由,因為事實上你找不到任何一部歷史題材電影是完全真實的呈現。

一隊孤軍,用命在「演」,它在諷刺政治,也是在冒犯電影院裡的觀眾,在暗戳戳嘲弄觀眾的自我感動。

在政治博弈中,所有的生命、你我投入的情感都是虛無。都說電影是一個造夢的過程,但《八佰》卻告訴你,你的夢你的投入最終還是錯付了。

這樣的結尾,讓觀眾感到了無奈、反諷和悲涼,更為四百多將士前期的頑抗感到惋惜,用被註定的、無奈無助的結局來無聲地控訴這場戰鬥,不是更加有力嗎?

最後,文藝作品發自創作者內心真正的渴望,創作的過程是創作者自我懷疑、推翻又再次肯定的過程

創作的結果也註定會重複以上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為我們打開了更多看世界的角度和可能性,而不是只讓你在其中看到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內容,我們都知道,太過討好的作品終將流於平庸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DznWHQBLq-Ct6CZdB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