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圖)
不管是什麼醫患矛盾,無論是什麼恩怨糾紛,都不應以醫生的生命為代價,這是整個社會應該遵循的底線與共識。如果我們不能阻止砍向醫生的屠刀,也許以後就不會有人再拿起救命的手術刀了。
2019年的最後幾天,一名醫生被人殘忍地殺害,引起強烈關注,也又一次引起了人們對中國醫患關係的關注。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醫生楊文在工作中被一名患者家屬殘忍傷害,因傷勢過重,雖經全力搶救仍然不幸去世。流出的監控視頻顯示,兇手手段之殘忍令人髮指。目前,殺害楊文醫生的犯罪嫌疑人已經被逮捕。
兇手為何會對醫生下如此殺手?背後的糾紛在網絡上流傳,但事實依然撲朔迷離。國家衛健委法規司負責人26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楊文醫生被害事件不是所謂的醫療糾紛問題,而是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
近年來,中國暴力傷醫事件頻發。根據中國醫院協會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其中醫務人員軀體受到攻擊、造成明顯傷害的事件逐年增加。
為了維護醫護人員的安全和醫院的醫療秩序,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強醫院的安保、嚴厲打擊醫鬧行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2013年,當時的國家衛計委曾經和公安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強醫院安全防範系統。很多醫院的保安人員配置了鋼叉等武器,以制止醫鬧者,甚至有醫院的醫護人員戴鋼盔等防護用具上班。楊文醫生被殺害之後,網上也有人呼籲在醫院門口實行安檢,禁止人員攜帶刀具等危險物品進入醫院。這些加強安保的措施,也許可以治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生面臨的危險。但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只靠這些恐怕擋不住少數人的極端行為。就在楊文醫生被殺害前2個月,甘肅省人民醫院一位女醫生也被之前的患者殺害。
需要從更深層次分析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並採取治本之策。在輿論場中,民眾對醫院和醫生的抱怨,大多數都是「排隊2小時,看病2分鐘」「醫生態度不好」「醫院為了賺錢過度醫療」等等。這些,都與醫療供給嚴重不足有著重要的關係。
經濟學家周其仁曾測算,1978年至2005年,中國的GDP(現價算)增加了50倍,社會衛生總開支增加了78倍,其中個人醫療開支增加了200倍,但同期全國各類醫療機構只增長了76%,醫護人員增加了75%。儘管近十幾年來,中國醫療服務能力有了較快的增長(根據國務院報告,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醫師360多萬人,比2005年末193多萬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總數增長了超過80%),但仍然遠遠落後於醫療需求的增長。這就導致醫院人滿為患,在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對醫療資源的各種爭奪,矛盾因此而生。
醫患矛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醫患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多數患者的醫學知識不足,而醫生由於工作太忙,沒有太多時間向患者詳細解釋,這就有可能產生很多誤解。而且現代醫學仍然有很多不足,不僅疾病治療過程中存在風險,也還有很多疾病沒有辦法治癒,但這些醫學知識的普及,也需要更多的醫療工作者。因此,在醫療需求增長的同時,醫學知識的信息不對稱並沒有相應消減反而某種意義上鴻溝還在擴大甚至有時還裹挾情緒。
在醫療需要飛速增長的背景下,醫生數量不足,是中國醫療衛生投入跟不上需求增長的一個表現。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為6.6%,而早在2013年,美國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超過了18%,大多數G7國家超過10%,34個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為8.9%。醫療衛生投入不足,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徹底,讓醫生和患者均承受了很大的負擔。這些都需要深層次的解決方案。
這幾天,還有一件事轟動了醫療界,世界知名的醫療學術期刊《柳葉刀》用全中文刊登了一封中國麻醉醫生寫給已故父親的信,他的父親生前是一名外科醫生。這位父親,儘管曾經經歷過醫患矛盾,但在彌留之際還是希望兒子能夠從事醫學事業。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悲的是,今天,由於醫患矛盾的惡化,很多醫生都不再推薦自己的子女學醫。
可以想見,不管是什麼醫患矛盾,無論是什麼恩怨糾紛,都不應以醫生的生命為代價,這是整個社會應該遵循的底線與共識。如果我們不能阻止砍向醫生的屠刀,也許以後就不會有人再拿起救命的手術刀了。
辛省志